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集思广益整合师资力量 博采众长打造《国学经典》

【时间:2012年05月22日 14:33】 【栏目:新时代高教 【来源: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人文系文秘与素质教研室召开教学研讨会

    5月17日,人文系文秘与素质教研室召开了专题教学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宋先梅主持,人文系副主任何灏及全校10余名《大学语文》兼职任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紧紧围绕今后将以何种形式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这一议题,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就课程名称、开课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未来发展展开了严密而具体的研讨,最终决定集中师资力量,打造精品课程,将原来的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整合为一门综合性的《国学经典》课程。
    这一决定是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做出的。此前,我们曾在全省范围内,就各高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的名称、开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师资状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中,我们发现,就全省高校而言,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局良好,教育理念和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到位,教育成效明显的学校,当属西南财经大学和成都大学。其中,西南财经大学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专门成立了通识学院,要求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在入校之后的第一年必须接受全面的通识教育,其中《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概论》两门课程均被列入全校重点建设的12门核心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出。成都大学为响应2009年成都市政府关于“国学经典进课堂”的号召,将原来《大学语文》、《国学经典导论》两门公共选修课整合为《国学经典导论》,从2011年开始作为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公共必修课。由于这两所学校党委、行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校投入资金较多,师资力量充足,课程建设完善,经过这几年的运行,已经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除上述两所大学之外,近年升格为本科的理工类综合院校也都十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中,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大学、宜宾学院均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四川理工大学更是将其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所有文科类专业分两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涵盖《文学阅读与欣赏》、《汉语基础》、《应用写作》三个部分,累计达75学时。此外,四川音乐学院的几乎全部专业,西南民族大学的所有非中文专业,西南交通大学的所有文科专业也都将《大学语文》列为了公共必修课。
    通过考察和调研,我们对省内高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以此为参照,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院在人文素质类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目前,我院这一类素质教育课程仍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时安排方面也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学生的选课和教师的开课在一定程度上也都还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些情况,既不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和进行有效的课程统筹,也不利于课程建设的推进和课程内涵的研究、拓展,更无法适应我校升本之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鉴于此,我们决定立足于我院现状,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师资和条件,利用好公共选修课这一教育教学平台,借鉴其他学校的人文教育先进理念,走学科综合化的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原来的《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论语选读》《<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与人生》等公共选修课为基础,整合为一门较为综合性的《国学经典》课程。该课程将以“国学经典”教育为契机,以“通识” 教育为旨归,高屋建瓴地集中力量抓好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打通文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兼融历史、文化、伦理、民俗、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的内涵,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得到多方面的文化素质熏陶,并在充分领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基础之上,增强对母语的运用、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