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担使命,开新局——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科研进展研讨会

【时间:2021年07月06日 15:44】 【栏目:新时代高教 【来源: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编审:党委宣传部】

7月2日,我校材环学院主办的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此次科研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进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促进材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发展。学校副校长叶仲斌、科技处处长李成大、副处长姜自莲、四川世纪景程环保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詹春洪高工和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全体教师以及材环学院领导班子参加此次会议。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校外负责人、爱尔兰国立大学张朝生教授远程在线参加会议并指导工作。本次会议由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校内负责人李强林教授主持。

首先,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张世凭教授致欢迎辞,他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围绕科研需求,共同探讨最新成果和前言热点。

李强林教授简要介绍了三年来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平台工作总结及发展规划。中心立足于环境材料(新能源材料及资源化利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环境设备集成(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集成)和水污染治理与修复(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及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三个方向,中心新建科研实验室3间(生态湿地修复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及资源化利用实验室、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集成实验室),新添置设备仪器28万余元,主办学术会议4场(含院士学术讲座2场)、组内研讨会21场、校外学术交流40余人次,共承担科研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5个、市厅级12个、横向11项),科研经费到账38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91篇,其中SCI论文31篇(其中一区3篇,二区2篇,三区6篇,四区20篇),EI论文15篇、CSCD、ISTP论文13篇,中文核心32篇;申请专利121项,其中发明46项,授权9项、实用新型74、授权34项,授权软著3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成果转化价值为1000余万元。李强林教授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平台将注重“开放、合作、竞争、共赢”内涵发展,特别突出产研融合、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展。平台丰硕的成果离不开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希望老师们在“十四五”期间再接再厉,努力前行,力争把本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研讨会上,中心青年教师一一作了科研进展汇报,其中孙静博士汇报了《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基础资源调查进展》,景江副教授做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可持续、低成本处理技术及应用》报告,陈佼博士以《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新技术在废水脱氮中的应用》为题做了汇报,邱诚汇报了《菌-炭协同处理酸性废水》最新进展,任亚琦和肖秀婵博士联合汇报了《新能源材料及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成果》报告,雷燕博士报告题目是《树脂基纳米复合吸附树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白杨对近期开展的工作《活化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研究/川南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报。汇报内容涵盖了土壤动物基础资源、废水处理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新能源材料等多个方面,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上,四川世纪景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春洪高工以“环保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为题,结合国家政策分析了农村污水处理的紧迫性和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农村污水治理的环保设备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现阶段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物联网如何应用在农村污水处理设备上的基础知识,有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校企、跨专业协同赋能乡村振兴。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科研情况,与詹总进行了广泛交流。

智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校外负责人、爱尔兰国立大学张朝生教授远程在线参加会议并做了题为《立足成都,加强合作》的报告,对老师们的科研进展做了充分肯定,并要求中心老师们加强文献调研,加强学术交流,多汇报自己的工作,鼓励小范围开展学术研讨。

最后,叶校长对此次科研工作会议做了总结讲话,他认为此次科研研讨会非常成功、非常及时,同时指出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学院领导班子的支持和带领,更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努力,青年教师要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要充满信心,学校会围绕着科研基础性工作的开展、真实成果的产出、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关键指标的达成这条逻辑主线确保科研骨干的健康成长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改革完善配套相关制度,有效调配资源。同时,叶校长对各位老师提出了“紧抓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科研接地气”的要求,科研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案例、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应用场景、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平台,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既要反哺教学,又要紧跟实际,努力创建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前沿引领性科学研究,大幅度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本次研讨会为老师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为科技开放、合作、竞争、公益提供了机会,同时增添了中心老师们的信心,为学校的科研发展和科技强校战略贡献了力量!

(撰稿:任燕玲 肖秀婵 审核:丁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