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协同教研新形态,联动科研启深思——我校成功举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外语类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14:21】 【栏目:新时代高教 【来源: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编审:党委宣传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三个大会”精神,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积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与国内9所理工科类本科院校持续开展教学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室在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2022年10月27日晚,由我校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承办的“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外语类校本课程建设”虚拟教研室第四次研讨会圆满落幕。来自南昌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合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理工科类本科院校的150余位外语教师线上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成大出席会议并致辞,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参会。本次研讨以“外语教师的科研之路”为主题,分专家报告和嘉宾分享两部分内容,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淑丽和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高颐心主持会议。

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李成大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虚拟教研室共建学校专家和教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李成大副校长回顾了我校办学历史,介绍了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以及产教“五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他指出,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发展,鼓励外语教师努力不懈地投入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希望通过各校外语教师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能力,共同努力探寻英语教学实践的改革和科研的发展之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永志进行了题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及科研发展”的“学术大讲堂”报告,内容涵盖国家社科项目概要、项目申报的关键问题和科研共同体建设三个方面。刘永志院长细致梳理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各类组成。结合以成渝两地高校外语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了项目申报的指导。他还从如何讲好巴蜀故事、传播四川文化等维度提出积极迎接哲学社科发展的新时代,开启外语研究的新机遇。刘永志院长指出:教学学术是第一科研,启迪老师们注重科研思维培养和前沿视角的开拓,以国家社科科研高度走出“寻找研究方向——撰写申报项目——持续产出成果”这一科研发展路线。他强调了课题申报中对于创新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的重视,详实地分析了研究的前沿热点和研究方向,分享了前沿研究的各类技巧。他还强调了科研项目选题的重要性、凝练题目的助力性和撰写申报书的注意事项,期冀外语教师树立成果意识,持续产出科研成果。他高度赞许了由10所理工类本科院校共同建设的“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外语类校本课程建设”虚拟教研室这一教学科研学术共同体。

研讨活动第二阶段,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李俊飞博士以普通外语老师的视角回溯了其从求学到工作中的科研彷徨挑战,努力寻找科研与教学的平衡,通过“动手后动口”的科研反思,形成了就地取材立足课程教学的研究思路,以及养成研读论文的习惯,在提升学习和团队协作中走出了个人的科研路径,取得了成果。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俞晓红博士基于自己研究的冷门绝学领域进行了科研经验分享。俞博士反思了她从朝鲜文字创制后的15世纪古文字研究转向8-15世纪的汉字在朝鲜半岛的研究转向过程,突出了团队的支持、资源获取和向专家的请教等对于论文投稿的有效作用,建议老师们突出论文中的问题意识和服务于国家需求的研究意义。来自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李玲玲博士从SSCI期刊投稿的角度分享了选刊投稿、投稿过程和反复修改等经验,强调了反复修改对于论文质量提升的促进意义,审稿人意见对于文章的提升意义。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宋平锋博士聚焦工程翻译人才培养和个人工程翻译研究方面的感悟,将个人研究与学校特色和学院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进行神话典籍英译方向研究,实现了科研方向的转向并取得了成果。建议各位老师尽早确定研究方向深入探索,与团队积极协作,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本次研讨会聚焦教学科研,通过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同仁们的头脑风暴去寻求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了外语教师科研意识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解答了外语教师的科研困惑。会后,我校教师表示,充分认识到了科研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感觉使命在肩,压力满满,今后将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努力不懈投入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力争在课题立项、专著撰写、译著出版和高水平论文发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撰稿:苗萌,常淑丽;审稿: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