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我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审美品味,让同学们具有较为系统的审美理论知识,从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2021年4月14日上午10:20,我校人文与设计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举办的“美学系列讲座”之四“形式美的要素”在3521国学馆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宋先梅教授担任主讲,来自全校的30余名同学共同聆听了这场讲座。
活动伊始,宋教授悉心为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去感受身边的美;二是要有发现美的心灵;三是要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观察,留心季节的细微变化。宋教授强调,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是值得被关注的,而自己内心的每一个细微的感受也都值得珍惜。紧接着,宋教授总结了以前几期活动的探讨话题——“春天的记忆”,“美从何处寻”,提出“大自然是一切美的来源,同学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是美的根源所在”这个观点,并希冀同学们,充分打开自己身体的五官,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驻足片刻美好的情景,去感受美好,拾起自己缺失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可为生活增添一份情趣。尔后,宋教授通过教室、会议室与国学馆环境布置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国学馆能带给人们宁静,远离喧嚣的美好感受,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闲暇之余,能够来到国学馆,享受独处时静谧的美好时光,丰盈和沉淀自己的心灵。而在国学馆接受“文学”“审美”“艺术”的熏陶,其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要培养自己丰富的心灵和敏锐的感觉。
然后,宋教授启发同学们分享自己记忆中一些审美体验的瞬间。比如清晨时分的露珠与绿叶相映衬的色彩;夜间月光洒满树枝的浪漫;踏入国学馆所带来的安谧感受;林间小路独行时的清脆鸟鸣;音乐会上交响曲美妙的旋律;初雪时分雪花飘落到脸上的奇妙感觉;午后阳光璀璨的万物生动等等。在同学们进行分享的过程中,宋教授也延伸了自己关于美这些类型的美的体验和见解,并分别援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及《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杜甫的《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来印证分析同学们的感受,并进行更诗意的描绘、渲染和理论的提升,她巧妙地在探讨中穿插一些关于形式美要素及规则的系统知识,使探讨环节生动有趣且不失理论内涵,让同学们在美好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更好的教益和升华。讲座最后,以宋教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审美就是打破日常生活僵化的状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二是审美就是在你放弃逻辑,理性,功利的判断时,在感官与外部事物接触时,它在你心中留下的影子;三是审美就是心灵交融的一刹那。
美学系列讲座的举办,旨在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美学原理,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宋教授以校园风景为例,真正启发着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领悟美,从而深入浅出地让同学们渐渐学会欣赏美。
(撰稿:廖秀文,审稿:宋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