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审美心胸、“慢”生活与审美的人——人文与设计学院举办美学系列讲座(之五)

【时间:2021年04月26日 15:31】 【栏目:校园文化 【来源:人文与设计学院】 【编审:党委宣传部】

 为了提升我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审美品味,让同学们具有较为系统的审美理论知识,从而学会欣赏美、创造美,2021年4月21日上午10:30,我校人文与设计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举办的“美学系列讲座”之四“形式美的要素”在3521国学馆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宋先梅教授担任主讲,来自全校的30余名同学共同聆听了这场讲座。

首先,宋教授与同学们分享待在国学馆的愉悦心情,并向同学们提问进入国学馆瞬间的感受,她以自身感受巧妙引导同学们审美从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开始,并打开感官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在同学们的分享过程中,宋教授也提醒大家,审美是很微妙的,有时是稍纵即逝的瞬间感受,甚至就是一个意念,所以需要大家凝神寂照,排除杂念,才能感受到美。

紧接着,宋教授总结了前面几期美学讲座探讨的话题——“美从何处寻”“春天的记忆”“美的本质的追问”“感觉器官,使我们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秘密通道”“形式美的要素”等,在回顾中,也慢慢地让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放下了手机,开始专心致志地听老师的讲解。宋教授说,希望同学们摘下耳机,走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中春风拂面,鸟鸣花香的种种美好感受。然后,宋教授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这五种感觉出发,分别举例“吹面不寒杨柳风”“驻足树丛无意间闻到花的幽香”“春雨过后听到的欢快的鸟鸣”“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等这样极为生活化的例子出发,引导同学们能从自己点滴的生活记忆中去寻找美的影子。她鼓励同学们说审美并不难,但需要我们随时注意“关注自己内心真实感觉,同时留心身边的事物”。

尔后,宋教授提出“审美心胸”和“审美心境”这两个概念,并告诉同学们,回顾古诗词中的经典,便是审美活动的瞬间,慢慢地便能培养出自己的审美审美能力,如古人所说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便是心与物交汇的瞬间,也就是一种审美的心境。接着宋教授指出中国古代艺术最高的境界便是“禅”和“无我之境”,并援引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诗句来例证“当理性和功利的目的停止的瞬间才能感受到美,此时,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万物是如其所是,是世界最真实的样子”。

接着,宋教授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的道理。她举例朱光潜《谈美》中人们对待一个松树的三种态度来说明什么是审美的态度,她说有一年,在年前回到原来生活过的村庄,觉得在冬日的暖阳下,原本熟悉的村庄变得安静而陌生,坐在外婆的墓前,感觉时间如同凝固,是一种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特别奇妙的感受。又举一位女尼在《舟还长沙》诗中的描述,以及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等,阐明了“审美是与功利的态度和理性态度有所差异的,因此,审美的发生常常需要我们慢下来,拉开和生活的距离,让自己成为审美的人”这个观点。

活动以宋教授诚挚地对同学们道出自己的希冀迎来尾声,她希望同学们拥有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余,有着更加丰富的心灵和敏锐地感性。


(撰稿:廖秀文,审稿:宋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