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2018年的“时间之书”已经合上,各图书馆纷纷进行年度借阅盘点,晒出年度榜单。2018年初,您或许给自己立下了阅读目标。不知是否达成?以下呈现11位高校图书馆2018年度“上榜人物”,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读书,以及他们的推荐书目。
2018“校园最美读书人”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生命不息,读书不断
年逾84岁、刚完成270多万字丛书、藏书多得只能放地上,这些标签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传奇学者”——美学教授皮朝纲。在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开展的“寻找校园最美读书人”活动中,皮朝纲获2018“校园最美读书人”称号。
皮朝纲说: “我深知自己的不足,有许多学科、许多知识,或者是我尚不懂的,或者是我很陌生的,或者是我知之甚少的。新时代,必须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学习与读书,已是我生活与生命的重要部分。长期的读书与研究生涯,使我感受到,认真读书,不只是增长知识、充实生活、滋养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思想认识、打开智慧法眼、加强人生修养。只有不断读书,思想才不会枯竭,理路才不会堵塞,心态才不会老化;也只有不断读书,才会获得新的养料,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进步。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读书不断,修养不停!”
李仕刚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到馆次数最多教师
最爱泡图书馆的竟是位体育老师
教体育的,也不能丢了文化。2016年学校成立了体育学院,有了新的专业课,作为老师的我,感觉自己的知识有限,需要多学习,图书馆便成为了我学习进步的场所。大部分时间,我都看专业书籍或教育类书籍,偶尔也看人物传记。特别推荐大学生看看《不要等到毕业之后》这本书,书中的内容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人生规划。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读书都会让人看到不同的世界,它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人生也会因此充满更多的自信和阳光。
推荐书目:《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刘娜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教师
借书最多教师
灵感转瞬即逝,一定要记录下来
读书是一种个人爱好,也是教学需要。我是教法律的,不仅要了解法律专业,还要时时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科前沿,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领域,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借那么多书的原因。经常出没在图书馆,也是给学生做榜样。平时,我爱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去图书馆看书也爱拿个小本子把有用的内容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灵感转瞬即逝,一定要记录下来。
推荐书目:《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最大价值在于法学“启蒙”。
李菡 四川师范大学英语教师
借书最多教师
“如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爱读书是中学时养成的习惯。创新性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我从英语教学中体会到,仅凭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不断拓展新知识。“如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每年,我从川师大图书馆借阅大量图书,内容涉及英语专业、中国历史、欧洲历史、哲学、文学、人物传记、生活情趣等方面,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极大地滋润和拓展了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推荐书目:《东方的伊甸园:天府川西》 生动活泼的文本,众多摄影名家珍贵作品,全面展示成都平原数千年的沧桑历史,孕育出的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
于念叶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生
借书最多学生
不喜欢碎片化阅读方式
保持最久的一个爱好,就是读书,我阅读的内容很杂,没有“忌口”。读书让我学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汪曾祺的《寻味》,书里谈他的美食经历,以及食物背后的温度,很是让人喜欢。我平日爱写作,大量的阅读帮我搜集了很多写作素材,也让我尝试了不同的写作方法。我不喜欢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通常会找大段时间集中阅读,睡前喜欢读读轻松的散文。
推荐书目:《草言草语》 作者是一位内蒙古作家,文字很有草原的热情奔放,充满了各种颜色,却不令人有堆砌辞藻之感。
孙小通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借阅量前三学生
换换思维方式,有助于吸收知识
2018年,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大部分是专业书籍,但非专业书籍也必不可少。培养出喜欢看书的好习惯,就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阅读。我平时会在专业学习2个小时后,看其他书籍,换换思维方式,不要一直沉浸在专业学习中,这样其实还利于更快吸收知识。饭后时间也非常适合读书,睡前躺在床上看看书是最惬意的。
读书必须思考,才能调动思维,拓展深度,提高阅读有效性。比如读小说时,想想书中的人物和场景,甚至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情节,修改剧本,都有助于活跃我们的思维。当然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倾向于文化知识、写作技巧、情感体验和理解鉴赏等,才能选择适合的读物,摒弃一些没有价值的阅读。
推荐书目:《大明王朝1566》 全面展现这一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党派之间的政治搏杀、官商之间的尔虞我诈、敌友关系的错综复杂。最让我感动的是海瑞的清廉正直和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
杨利利 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专业
借书最多学生
每一部经典都是时代的结晶
个人而言,除了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较为喜欢的还是小说。小说是鲜活的,随意的,可以让人看到最丰富的人类生活。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每一部经典小说都是时代的结晶。
专业学习是本分,阅读是兴趣,两者不矛盾。我会在午饭前半小时、晚饭前半小时呆在图书馆阅读。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比较闲暇和固定,利于培养读书习惯;另一方面是这两个时间段属于放学高峰期,食堂拥挤,排队等候较长。
推荐书目:《白夜行》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任静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借阅量前三的学生
每一个类别的书都有它的魅力所在
比起手机、电脑,我更偏爱读书,午后窗前,捧起一本书细细研读,十分惬意。我读书常常会忘了时间,与书为伴的日子使我格外的充实。我读书的范围也比较广,每一个类别的书都有它的魅力所在。小时候,我更加偏爱童话或者故事书,长大后偏爱哲理、历史、百科知识、人文地理或是逻辑思维。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帮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书读得越多,我越发现,读书和学习是一个相互交织、促进的过程。学习上感觉到欠缺,就去寻找更多的书来读。学习并非只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更重要的是,当自己对某一个点有疑惑时,查找各类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的疑惑解决。
推荐书目:《百年孤独》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中外名著经典,经过了亿万读者的考验,自有它丰富的文化底蕴。
付敏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
借书最多的学生
书籍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
阅读是最经济实惠的“旅行”方式,透过书本能够领略异域风情,能够摆脱时间束缚回眸历史,能够选择与名家交流。书籍是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只触角,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通过阅读,看前辈面对世界的困惑和思考、在矛盾中的抉择;跟着小说人物经历不同生活,收获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帮助我养成思考习惯,跟着文学家见证万物情义,同哲学家一起思考生命意义的指向;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并充满不断向前追求的动力。
推荐书目:《沉思录》 奥勒留被称作“帝王哲学家”,除了戎马一生,出自天性,他始终进行着哲学思考并将自己的智慧集入《沉思录》。斯多葛派认为“人是一点灵魂负载着一具尸体”,《沉思录》中流露着奥勒留对这种摒弃个人享受、追求灵魂完善的向往。
傅成杰 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到馆次数最多学生
惯性行为有助于进入沉浸式阅读
读书这种状态,本身就有助于褪去浮躁,陶冶性情。当静下心专注做一件事时,效率往往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这一年来的学习都比较顺利。如果阅读是与专业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是闲书,那就建议在休息时阅读,因为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更值得将最好的时间段和精力放在主业上。建议平时应安排固定阅读时间,这种惯性行为有助于进入沉浸式阅读。
推荐书目:《论证是一门学问》 安东尼·韦斯顿编写,讲解了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则,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建议可在闲余时间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条件思维、批判性思维,这对交流、学习、工作都大有益处。
阿子依古 成都工业学院学生
借书最多学生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我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名彝族人,受爷爷影响,从小学就喜欢看书,一有时间就拿起书或报纸跟着爷爷边读边看图片。进入大学图书馆,我感觉像在沙漠里看到一大片绿洲一样高兴。进入大学后,我学会了思考,而这一年我所读的很多书上的内容,恰好是我近一年多时间里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一些关于“成功与人生”的书籍,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学习进步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不遥远,不虚度大学生活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推荐书目:《鬼谷子》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的人,福从天降,不会说话的人,祸从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