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方志金牛:成都无机校小史(一)----更名与迁址

【时间:2019年07月04日 09:00】 【栏目:媒体看学校 【来源: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1940年,学校增设中等机械技术科或中等电机技术科(学校两科均设)。中技科招收初中毕业、年龄在16-20周岁的男青年入学,在校学习三年,工厂实习一年,全免学费。学校从1940年10月起开始招收中技科学生,以后每年均招收新生。中技科对课堂教学和实习实验均有严格要求,这对学校是一大考验。学校除努力修复原被毁机器、电机外,千方百计购置新添各种实习设备。根据1941年校庆留下的照片看到,学校当时除车床、交流马达外,还有短波发报机、交换机、收音机、煮纸罐等,基本能保证学生实习正常开展。

1944年,教育部又要求学校增办航空机械技术科。学校因此将机技科二、三年级三个班改办为航技科第三、四、五班。

这一时期,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一律剪短发、佩领章、穿麻色三峡布衣裤、拴腰带、打绑腿、穿布鞋或草鞋,管教极为森严。又由于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学业要求高,教师学生均承受着极大压力。然而,师生们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纵然万险千难,也要完成学业报效国家。对此,1945年毕业的航技三班学生留下的班史有真实感人的记述:始进校时,即逢以臭米为餐,恶气袭人,入口复哺,强食之亦难三咽……然而八时功课,四时自习,日不缺一,习实则锻工铁锤,木工斧锯,钳工钻锉,铸工翻型,手脑并用,精力其竭,以馁腹而临重任,非铜骨铁筋孰能不倦……皆有坚韧不拔之意志,百折不回之雄心,遇苦则苦干,值难则任难,虽困乏而自甘。

校长任寿彭对学校的境况和师生表现则概括为:“数年以来,时值非常,学校之困难万端,顾亦殊难究其责属谁归。幸我贤明之教师于破碎支离之生涯中,不倦训诲,而今日能获结业之诸生,亦尚能奋勉无懈,始克臻此。”

抗战八年,学校不仅办学从未中断,且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得到拓展,质量明显提高,养成众多栋梁之材。据初略统计,八年中学校招生人数超过2000人,毕业700余人(1913至1949年招生约5000人,毕业约2000人)。以1943年为例,当年招生227人,毕业122人,在校生人数452人,其中教育部要求办的中技科学生264人,普通科学生188人。

随着抗战的胜利,无机校也在1946年4月,由多宝寺迁到茶店子(成都二十中校址)。然而,这里无论办公条件,还是交通都相对有些落伍,于是学校再次面临着未来发展的实际问题。

当成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无机校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新政府接管,由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厅管理,可谓揭开了新面纱。

1951年7月,无机校就迁到花牌坊街,此地址原来是私立立达学校的旧址。刚迁来的时候,全校面积仅20亩,实习工厂无处安排,就近暂住乡农市街208号。第二年9月,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无机校划归四川省工业厅管理。

从此,无机校在这里办公,虽然名字也偶有变化,但至此再也没有搬过地方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Dc4Njk0OA==&mid=2247484132&idx=1&sn=af2f966015842e8868a822d7089d0356&chksm=ec5cc00fdb2b4919352250d14f800230f67e12bddf626740fcb4b671f2051c4481276fb2ab34&mpshare=1&scene=23&srcid=0702BVjAChug5A0Xhuwu0uk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