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更名为成都工业学院,历史赋予一所百年老校光荣使命——
百年老校再谱华章。近日,四川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致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教育部关于同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成都工业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12]44),同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成都工业学院,同时撤销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建制。这意味着经历了80年的中专教育、20年的大专教育之后,在社会上久负盛誉的原成都电子高专、现成都工业学院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
升格的时间节点,恰好在一个百年的起承转合之时。与其说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不如说这是历史赋予一所百年老校的光荣使命:四川“工业强省”战略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推进,四川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时空背景,急切呼唤以电子、机械类专业教育闻名的百年老校紧紧跟进,在成都电子高专基础上建立成都工业学院,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契合了四川的发展。
每一次的争取,都是强筋健骨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都促进了学校的提高和发展。时间节点,恰好在一个百年的起承转合点。
研究成都工业学院的百年校史,有4大历史节点,令人振奋动容。
1913-1923年,甲种工业学校时期。这一时期,学校创办者以发展民族工业、启蒙国民工业意识为己任,在全川率先创设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经过10年发展,在全国尤其在西南地区声名远播。
1960-1993年,无机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度进入国防军工类院校系列,机械类专业名震西南,电子类专业声名远播,尤其是成都无机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时期,气势如虹,被尊为“中专清华”,是那一时期全国为数不多的、不间断办学的中专学校之一。
上世纪90年代的专科办学时期。1993年,学校从中专升格,改办专科,深入发展机械、电子及其耦合专业,并形成特色优势专业,1997年即成为全国27所重点建设的专科学校之一。
2002-2012年,学校积极争取升入本科院校时期。这一时期,在教育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刘黎、朱晋蜀2位教授分别出任成都电子高专党委书记和校长。借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东风,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力大增,于是专科升本科工作被正式纳入学校议程。
10余年来,学校领导团队多方奔走,谋战略,做规划,要政策,筹资金,聚人才,备尝辛苦和历练。全校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教师力度,狠抓教育教学,建设新校区,展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虽然其间因为升格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原因,几番申报几番错失,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风雨之后见彩虹,2012年3月,终于迎来了升格成功的喜讯。
喜讯传来,全校振奋,师生欢笑,许多师生员工流下了滚烫的泪水,这是成功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在学校领导看来,每一次的争取,都是强筋健骨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都促进了学校的提高和发展。
这是成都工业学院百年办学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蜕变,这是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的最好献礼。在第一个百年的终点,又一个百年的起点,以本科院校的姿态,再次站上一个新台阶。
从1913年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到1993年学校进入专科办学序列,再到如今升入本科院校,百年积淀,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质量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办学实力。
百年积淀,成都工业学院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实力。
学院目前形成了两个校区,占地1000余亩的规模,招生专业41个,在校学生达到9000余人,图书馆藏书85.5万册。在53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311个,占比58%;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213人,占比40%;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7人,有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18人,还有20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学校已经构筑了5大优势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数据库应用与信息管理、机床数控技术、会计电算化等5个专业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改试点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教育部2001年评审批准的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冲压工艺模具设计等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等2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成都电子高专获得了15个一级指标全优的评估结论。
大学的科研能力,是体现大学实力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教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10年来,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7项。5年来,学校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9项,人文社科类奖励8项,获得国家专业23项,拟定出版著作19本,主编教材111部,其中24部为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厂供电教材的发行量更是超过120万册。学校注重实验室建设,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44万元,59个实验室,135个实验分室,电工电子实验室为四川省优秀基础课实验室,建有工位充足、工种齐全的校内教学实习工厂和110个固定签约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 (机械电子、数控、汽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电加工技术、模具技术)、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总数领先于全省同类院校。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铸就了学生扎实的功底。学生近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1项、国家级二等奖25项,以上2个竞赛的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前茅。学生还在英语、机械创新、计算机、数控、模具等类竞赛中获奖200多项。学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左右,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还被四川省推荐参评教育部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一位省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成都工业学院,虽然这所百年老校现在才升入本科院校,但它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表现等方面,已经达到某些二本院校。
成都工业学院的建立建设,是推进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的责任和担当,是一所百年老校继往开来的责任和担当。学院规划,逐步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工科院校。
四川是全国4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省工业强省战略中的第一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预计到2015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亿元,占四川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33%。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工业强省”战略和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本科及以上人才,特别是工科本科人才相对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工业提档升级的一大瓶颈。目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2大支柱产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约10.3万人,预计到2020年,还须补充31万人。
成都工业学院可谓生逢其时。
四川现在每万人人口中普通本科在校生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3,25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中,以工为主的院校仅5所,四川“工业强省”战略急需的电子信息、机械类专业严重不足,四川工科本科院校较少,科类布点不平衡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四川“工业强省”战略和“7+3”支柱产业结构改造升级的需要。位于成都经济区,紧邻成都高新区和郫县现代工业港的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来,已经夯实了以电子、机械为特色的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基础,能很好地弥补四川电子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短缺,完善四川电子信息工程师培养类型结构,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用一位评估专家的话说,从学科专业特色和区位优势两方面来看,成都工业学院升入本科院校建设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从一所百年老校的发展脉络看,升入本科院校无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学院领导在教职员工大会上多次提及,多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但随着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深入推进,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相应提高,面对变化的社会需求,学校改办本科,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变化,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所百年老校,其发展的战略眼光更高远。成都工业学院提出,立足四川,辐射西部,依托行业,服务社会,把学校建成为以工为主,以电子机械学科专业为主要特色,工管理文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学院的规划是:2012年,学校首批开办6个本科专业,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到2016年,普通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7000人,专任老师总数达到670人左右,生师比约15:1,把校园建成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园林式校园。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学士学位授位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适时启动申报硕士学位授予点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工业学院领导班子对学院升入本科院校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在学校党委书记刘黎看来,升入本科院校成功,是推进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的责任和担当,是一所百年老校继往开来的责任和担当。校长朱晋蜀,站在下一个百年的起点,学院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逐步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工科院校。
(叶菊珍 向朝伦)
四川日报6月27日第15版:http://dzb.scdaily.cn/2012/06/27/20120627646103909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