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两地携手谋发展 十年帮扶见成效

【时间:2011年04月06日 15:31】 【栏目:媒体看学校 【来源: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成都电子高专对口帮扶凉山农校工作纪实
 
    3月30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因在对口支援凉山农校的工作中成绩突出,成都电子高专荣获2001—2010年四川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川内三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
    2001年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推进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四川省内地高校与民族地区大中专学校结对支援任务的通知》(川教高[2001]20号)文件精神,成都电子高专与凉山农校结为了对口支援学校。十年来,电子高专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意义,真诚投入,以智力支持为重点,辅以物质援助,从凉山农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结合电子高专的优势和特色,为凉山农校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条件改善、师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内涵的提升和发展定位的明确等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帮助并陪伴凉山农校逐步走出了困境,由一所仅有260人规模、办学单一、举步维艰的农业中专学校发展到了今天已拥有3000多在校生规模,农、工、管、文综合协调发展,在凉山州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中专学校,同时也收获了两校真挚的友谊和兄弟般的深厚感情。
    两地携手:
    迅速启动,签订两校对口支教框架协议。2001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结对支援民族地区大中专学校任务下达后,成都电子高专迅速成立机构,明确了分管校领导、责任部门,落实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赓即与凉山农校取得了联系。4月凉山农校胡一平校长、李应龙副校长、夏德文教务科长一行三人应邀来到了电子高专,双方签订了包括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帮助凉山农校培训师资和开办新专业、援建多功能教室、指导教学管理、优先录取对口高职和升读成教大专毕业生、争取联合办学等内容的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对口援助工作。
    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多次亲赴凉山农校交流。电子高专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援助工作。在启动之初,学校党委书记刘黎、副校长陈传伟就亲自率对口援助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招就处处长赴凉山农校交流考察。在相互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两校就联合办学事宜进行了初步磋商。2002年5月,校长朱晋蜀又亲自带领对口援助办公室及相关系部负责人一行十人专程赴凉山农校交流考察,为由电子高专援建的多功能教室落成揭牌,与凉山州教育局和农校就如何继续在师资培训、联合办学及办学思路和观念的指导上予以支持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并就开展两校联合办学、帮助农校新建电子类专业等具体事项达成了意向协议。2008年3月,副校长陈传伟再次率领对口支援办公室、国资处、教务处和成教部负责人赴凉山农校开展对口支教工作,送去了捐助的电脑设备,并重点就凉山农校申报国家级中职教育学生实训基地、加强两校成人教育和高教自考合作等援助工作与凉山农校领导一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同时,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严明和副校长成和平也会先后赴凉山农校进行了考察和交流,主动了解和关心电子高专对口援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听取并收集了凉山农校的反馈意见。2010年12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按照川委办[2010]38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精神,电子高专又立即部署了认真做好2001—2010年工作总结、着手开启后十年对口援助的工作。2011年1月,学校刚一放假,校长朱晋蜀便率副校长陈传伟、成和平、郑予捷和对口援助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9个教学系、工程素质训练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共计14人前往凉山农校进行衔接,与凉山州农业局、教育局和农校的领导、中层干部一道共同总结前十年对口援助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畅谈了未来十年的援助思路和合作方向,为下一步深入推进两校的对口援助工作提前做好了准备。
    发挥优势,帮助凉山农校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为解决凉山农校学科专业单一、招生难、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电子高专根据凉山农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电子高专在电子信息、机械、工商管理、计算机等学科专业上的优势,积极帮助凉山农校拓展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从2003至2007年先后帮助凉山农校新建了7个专业,指导凉山农校完成了相关课程开发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订,先后派遣了电气工程系主任霍平和曾桂元、陈绍新、李小平等4名专业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赴凉山农校现场指导专业建设,帮助他们制订了专业建设方案,培训了专业任课教师,建立了“数电”、“模电”和电子电工实验室,并带领教师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和维护,就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对教师进行了指导。同时围绕凉山农校新办专业,电子高专还先后接收了14名凉山农校教师来校免费进行培训,其中计算机专业教师6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4名、建筑电气专业教师2名、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2名。电子高专还积极协调友好学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其免费培训了5名服装专业教师。
    倾情相助,为凉山农校捐助教学仪器设备。为改善凉山农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电子高专于2002年投资5万余元为凉山农校建成了一个包括仲尼多媒体展示台、飞利浦投影机、普罗米扩音器和清华同方P4电脑等全套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并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赴凉山农校指导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制作教学课件。2008年,针对凉山农校新开办的日语专业尚缺乏几台专用电脑的困难,电子高专又购置、调拨了5套电脑,并派专人、专车运送到了凉山农校,解决了农校办学的急需。
    真诚合作,支援凉山农校积极开展扶贫培训项目。为支持和鼓励凉山农校拓宽办学路径、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完成好承接的农民工技术培训工作,电子高专于2004年6月与凉山农校签定了“对口支援凉山农校筹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培训示范基地的协议”。按照协议内容,电子高专先后在培训的专业设置、计划、方案的制定以及设备的选型和购置等方面协助农校完成了扶贫培训示范基地的筹建,在师资、用工信息以及岗位技能鉴定等方面为农校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并派遣教师赴凉山农校与农校老师一道启动、参加了首轮培训。支持并确保凉山农校顺利完成了州委、州政府下达的培训农村劳动力的任务。
    在凉山农校的倡议下,两校积极探索联合办学之路,先后于2004年4月和2005年1月签订了《联合举办普通大专班协议书》和《联合举办2005年五年制高职专科班协议》,提出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会计电算化、应用电子技术和建筑电气等专业领域开展两校的联合办学,并正式向省教育厅提出了申报。但由于省教育厅不同意单独设置招生代码的原因,两校联合办学的愿望迄今未能如愿。但在十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中,电子高专一直坚持了对凡报考电子高专对口高职或被推荐、升读成人教育的凉山农校毕业生,在同等情况下实行优先录取的政策。
    抓住机遇,指导凉山农校成功申报国家级中职教育实训基地。为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凉山农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电子高专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四川省高职高专龙头学校的优势和已建成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的经验,帮助凉山农校及时了解信息、咨询相关政策,指导凉山农校努力完善条件、精心准备材料、理清工作程序,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中职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畜牧兽医实训基地),使凉山农校直接获得了国家财政部和州政府配套的140万元建设资金。
    成效显著:
    十年的两地携手、合作共建,凉山农校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工科专业从无到有。凉山农校过去学科专业主要以农为主,通过十年的对口援助,凉山农校在原有的传统农业专业基础上,新增、拓展了电子电工、电子装配、计算机应用于维护、建筑电气、汽车修理及维护等工科专业,实现了工科专业从无到有,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要的工农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扩大了凉山农校人才培养的适应面,提高了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了其办学竞争力。凉山农校也因此于2005年被省政府评为了“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先进单位”。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通过电子高专的培训一大批以农科专业基础为主的教师成功转行为工科专业或其它学科专业教师。这些老师通过在电子高专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脱产进修,全过程跟随指导老师听课、备课、参加教研活动并接受考核,较好地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及手段。回到学校后,均承担了大量重要的教学任务,成为了专业教学的骨干力量和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有的还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和学校中层干部,较好地改善了凉山农校原有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两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互访、接收教师来校培训、派遣干部和骨干赴凉山农校现场指导等途径,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规范的管理办法等带到了凉山农校,使凉山农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务组织和管理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和改进,一些新设专业在开办之初就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运行。凉山农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2006年凉山农校被评为了“凉山州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教学设备不断完善。通过捐建教学设备,使凉山农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升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多功能教室,自建成后,一直承担着学校重要的教学活动和培训任务,为凉山农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利用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而电子电工类实验室则成为了学校培养电子类专业人才、开展农民工技术培训的重要平台。同时,随着凉山农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农民工培训项目的推进和国家级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凉山农校在建设资金有了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增添了教学设施,使学校的教学设备得到了不断完善。
    ——招生走出了低谷。对口援助初期,凉山农校仅有在校生260人,每年仅能维持数十人的招生。开展对口援助后,凉山农校逐渐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办学模式,在电子高专帮助下面向市场积极拓展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07年学校已有在校生近千人,招生规模在凉山中职学校中名列前茅。到2010年十年对口援助工作第一阶段结束,学校在校生人数已发展到了3000多人,彻底走出了招生低谷。
    ——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在电子高专的协助下,凉山农校顺利完成了数千名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和输出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与沿海一些企业建立了伙们关系,在凉山州中职学校中首创了校企联办、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校企联办的学历教育路子。如2005年为广东天宝实业有限公司、特宝电子有限公司定向招收和培养了650余名电子专业的中专生,均为半工半读,既解决了学生读不起书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多赢。
    ——职业教育再上了新台阶。在电子高专的帮助和指导下,凉山农校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中职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并获得了国家财政部和州政府配套的140万元建设资金,成为了凉山州首个建立有国家级实训基地的中职学校。通过申报和建设国家级中职教育实训基地,使凉山农校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促进凉山农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