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成都工业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打造的在线开放课程“丝路英语——漫谈‘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丝路英语”)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慕课资源,并陆续上线。
该课程面向具备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的学习者开设,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发展愿景及实践行动,介绍沿线国家与地区概况,包括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小组评议、专家访谈等环节。
截至11月,该课程在线上平台已运行3学期,选课学校4所,累计选课1.4万余人,师生、生生互动8万余次。
大二学生易文杰也许从未想到,自己在成都工业学院学习的某个阶段,竟和南苏丹这个远在非洲的国家产生联系。
2020年8月,成都工业学院代表队首次参加全国第二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代表队的同学们化身巴基斯坦、新西兰和南苏丹的外交官,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77所高校青年代表就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能源市场、粮食安全、海外领事保护及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与代表队同台竞技的其他高校都是国内排名靠前的名校,队员要么有参赛经验,要么是英语社团中的骨干。成都工业学院的成员们压力不小。
但幸运的是,他们代表的巴基斯坦、新西兰和南苏丹都已与中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而在“丝路英语”课程中,学生需要围绕“一带一路”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5大核心内容对沿线国家进行了解和分析,掌握沿线国家的发展概况、意识形态、政策制定和国家诉求。
课堂上的知识框架已经给他们打下了基础,与课堂外的强化训练相得益彰。易文杰和队友的底气越来越足,出色地完成了模联“外交官”的使命。
当初在谋划这门课的时候,课程团队负责人、成都工业学院教授常淑丽看中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人文精神,能够给学生带来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引导。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开发团队15位老师除了查阅跨专业、跨学科的海量资料,还要反复斟酌有待考证的材料。课程开发老师坦言,尽管课程打磨的过程非常痛苦,但在整个准备过程中,也填补了老师自己的知识空白,尤其是课程当中“金融板块”的内容,专业性太强,团队要通过反复的集体研讨,把晦涩的专业知识内化,再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表达给学生。
成都工业学院以工科见长,人文学科不是该校优势,更难和那些综合性大学相比。“通过‘丝路英语’课程的学习,我们这样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能够主动在模拟联合国大会这种高水平活动中迎接挑战,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常淑丽说。
在常淑丽看来,成都工业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也许会进入到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行业,服务于“一带一路”相关企业,与沿线国家的同行进行合作与交流,甚至跨境供职于这些国家,成为国与国之间密切沟通的桥梁。“这才是‘丝路英语’课程的大贡献。”她说。
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doc-1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