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四川11月23日电 11月17日,全省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现场推进会在泸州市召开,会议通报了全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情况,同时发布了20个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其中,成都工业学院的《校企协同共建智能制造示范性产业学院》案例位列其中。
“为推动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成都工业学院与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以此为基础构建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产业学院,旨在破解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校热企冷’老大难问题。”成都工业学院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办公室主任王飞介绍,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共享、专业创新改革、变革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科研建设等方式,逐步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匹配度,使学校产教融合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创新政行企校协同新机制
王飞介绍,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以“成工富创”公司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融合为抓手,对接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将企业工程师培养培训体系融入学校专业教学体系,对标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将协同共建、深度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里”。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厅委共建”机制的优势,牢牢把握与成都市及宜宾市战略合作机遇,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市产教融合园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基础,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的“载体共建、联合治理、互融共生”新机制,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宏观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形成政行企校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构建起完善的共生共荣“产教融合生态圈”。
将智能制造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
王飞介绍,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建设项目案例库,建设专业特色课程,将智能制造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引入相关课程标准,将智能制造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目标与价值,提高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通过“成工富创”的设备和生产场地,组建跨校企、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团队,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以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竞赛项目等为抓手,强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相融合”。
据介绍,学校对标工程认证标准,打破基于传统行政班级的知识教学管理和知识考核方式,以培养智能制造工程能力为导向,实施学习过程管理,变革学习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起智能制造“工程能力评价”模式,助推学生自主搭建符合新工科全周期综合化培养要求的“能力+素质+知识”的整体框架。
组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直接服务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
王飞表示:“学校在政府指导下,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和‘新基建’,由学校、鸿富锦共同组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直接服务和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该研究院围绕未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方向,致力于关键技术应用研发和新型创新产业孵化。”
同时,学校聚焦企业技术需求,逐步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专家人才、科技政策等信息库,深化与知名高校以及优秀企业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加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
初次就业率连年达95%
72%毕业生从事与行业相关工作
“通过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潜能,形成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升的新途径。”王飞介绍,近三年,学校获得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毕业生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95%,疫情期间就业率仍达93%,超过70%学生就业于四川地区,超过72%的毕业生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高。
王飞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以“成工富创”为抓手,用好设备与场地等资源,通过学校出台优惠政策、校企共同开发项目、校企共享资源、建立联合管理机构等措施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高广大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坚持“根植地方、重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大胆探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混合所有制共同体,创新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周志程)
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385-258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