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更新教学理念 让精品课在启迪创新思维中更精

【时间:2005年09月26日 14:59】 【栏目:成工要闻 【来源:易世君】 【编审:党委宣传部】

    9月14日晚,国家级名师、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组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吴鹿鸣教授在百忙中,亲临我校,介绍国家级精品课的评审情况,并对我校即将冲刺国家级精品课的三门课程进行了一一的点评。

    首先,吴教授从网络的基本要求入手,对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每一细节、每一个分值,对三门课程的网络问题进行了关键性的指点。他指出:网页的界面既是“脸面”,又是一个学校现代教育手段运用的综合体现,也是一门课程艺术性在现的第一张名片。网页界面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课程特点鲜明、关键内容一目了然,就可以从第一印象抓住评委的眼球,他们才会饶有兴致地深入了解你的课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所设置的所有“按钮”都必须“醒目、方便、快捷”。否则,“开卷无益”,再好的内涵也难以让别人深入下去。

    第二,吴教授从申报书的内容结构、教师队伍的梯度、排序、成员情况的细节(包括学历/学位的实事求是填写、甚至“课程负责人”的照片效果)、每一个内容的填写方法等等,都作了详细的指导,也对表格填写中的花架子现象进行了中肯的批评。他强调:精品课的教师队伍一定要体现一种整体的水平,体现一种团队精神,任何只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都会成为评审中的败笔。

    第三,吴教授强调了“精品课建设”关键在于“课程教学”通过网络的再现。“教师、教学、教材”的水平,是国家级精品课评审中的核心,它体现了名师、名课以及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成果,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课程的建设必须在“主讲教师队伍”的教学录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那种第一位主讲教师是“龙头”,后面的主讲教师是“蛇尾”的做法是精品课建设的大忌。他也介绍了如何聘请知名专家、退休老教授作顾问,扩大阵容、解决师资结构不足的经验。

    第四,吴教授传授了如何将课程特色“好的写精、精的写出彩”的宝贵经验。他说:课程特色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一针见血、一目了然、揭示准确、印象深刻。“课程特色”最忌讳写成“专业特色”,要在课程的“内容、方法、手段、推广、应用”上下功夫。

    第五,吴教授就课程录像上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以及最容易得到好评的要求作了精辟的讲解。他说,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是整个课程水平的综合表现,录像给专家评委的印象,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的再现,不应该有太多的“作秀”成分。课程一开始,就要通过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抓住评委的注意力,这是评委评价主讲教师驾驭课程、以及充分发挥教学对学生的启迪作用的重要环节。如果课程都进行了10多分钟,还没有学生参与教学,评委就不会耐着性子一直等待你的“精彩”出场。

    第六,吴教授强调指出了精品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说:作为一门精品课,一位“名师”,课堂的分分秒秒都是教师摩擦、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宝贵机会,也是体现课程的科学发展的缩影。在我们强调“21世纪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高等教育更应该通过精品课程再现这样的教学理念,精品课只有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才体现出其精,也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才能更精。高等学校的教学是既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表现,也是一门课程、一个学校教学科研的综合反映,一个没有深入研究学科领域的教师、一堂没有体现启发学生探究真理、勇于创新的教学、一本没有体现学科研究前沿水平的教材,就不是一门国家级精品课”。

    最后,吴教授在对三门课程逐一点评后充满信心地鼓励大家:电子高专的三门课程在专科学校、甚至在一些本科院校中,都有着异军突起的竞争实力,希望能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 从晚上8点,吴教授在西南交大上完晚课后一身疲惫地赶来,可一旦谈起精品课, 一个名师、名家的风范就精神矍铄地展现出来。他一口气讲了三个半小时,老伴在11点打来电话关注的询问,为他的身体状况担忧,但吴教授却仍然耐心的回答一个个老师的提问,他的精神感动着在会的所有教师,他的现身说法无异就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