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校地联手创开“急救”公选课,首期36名学生获救护员证书

【时间:2022年06月06日 17:25】 【栏目:成工要闻 【来源:后勤集团】 【编审:党委宣传部】

生命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近日,由我校后勤服务集团(校卫生所)与成都市郫都区红十字会以校地合作形式联手推出的《健康知识与生命急救技能训练》公选课第一期圆满落幕,36名学生通过考核取得红十字会救护员证。

此课程为我校首次推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生命急救”课。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健康基本知识、疾病预防、创伤救护、心肺复苏、气道异物的处理及常见急症与避险逃生等应急救护的常用知识和实操技能;授课团队由拥有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质的教师及学校专业医护人员等构成。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为学生带来“16学时+”的满满干货!

“学懂学好这门急救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开课伊始,授课老师讲道,“心脏骤停大多发生在家庭、学校、单位办公室等医院以外场所。当一个人心脏骤停,如果身边人能够在“黄金四分钟”内实施抢救,可以大大增加生存机率,但这短短的4分钟恰恰是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的时候……急救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事,普通人通过正规训练,一样可以掌握急救技能,实施院前救护,为专业医护人员赢得宝贵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

课堂上,老师们从“建立健康意识与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现场讲授与演示”“情景模拟”等形式,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气道梗阻处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CPR(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常见急症与避险逃生等应急救护的常用知识, “手把手”传授急救技能,帮助同学们掌握各项生死攸关的 “绝技”。

气道梗阻急救处理

“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气道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进行互救与自救?”老师对此进行了专业且详细的解答,并邀请同学扮演气道梗阻者参与课程体验。

创伤包扎救护

从压迫止血,到常见的包扎方法,再到环形包扎、螺旋包扎……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化身“能工巧匠”,认真而仔细。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PR)是专门应用于各种内外因素所导致的心脏骤停急救,突发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为救援的黄金时期,一般在判断患者失去意识之后,以下压深度5-6cm,100-120次/min为标准进行施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老师手把手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轮流在假人身上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小“急救员”莫不神情严谨、动作规范,整套动作完成下来,额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汗湿了衣裳,手红了、胳膊酸了、不小心皮破了……这一刻,才真正体会到“白衣天使”的艰辛和不易!

16学时的课程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对课程教学给予了一致好评,纷纷纷表示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此门课程。

《健康知识与生命急救技能训练》公选课的开设,是我校后勤服务集团(校卫生所)加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一次全新尝试,是践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举措。课程充分体现了“校地共建”模式下的“小班化教学”“双师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理实结合,注重实用性”等应用型课程教学特点。既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彰显了学校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据悉,我校后勤服务集团下一步将继续利用其独有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整合资源,谋实落细,蓄积发展“驱动力”,高质量、加速度普及急救知识,推动急救教育覆盖学校,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让红色急救的火炬映满成工美丽盎然的校园!

(撰稿:王顺意;审稿:罗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