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六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5年01月28日 21:23】 【栏目:教育信息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一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育系统、各地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10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了总体规划。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积极主动,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紧迫。《意见》强调,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三个事关”,指明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决心。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青年。高校肩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引导和管理,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党委的第一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忧患意识、主动意识、主体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思想和行动上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肩负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强化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以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办学理念和实践中,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调动党政工团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0日01版)


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二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扎实全面深入推进。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大学最鲜明的特色。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科学发展,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逻辑。

高校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领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越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越是面对艰巨无比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就越是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防范开放条件下办学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越是要通过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固阵地、强引领、促发展。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充分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引领思潮、培塑价值、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努力使高校领导干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历史的担当,是时代的需要。让我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1日01版)

系好理想信念这粒“人生的扣子”
——三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理想信念坚定,国家才有孜孜前行的不竭动力,民族才能永远在世界之林坚挺脊梁。
理想信念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无论前方的道路如何漫长、艰苦、曲折,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引航,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乘风破浪,迎来人生的辉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对青年而言,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在光怪陆离的诱惑前,系好理想信念这枚“人生的扣子”,打好“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精神底色,是成就人生价值的关键一环。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回望中国百年来风雷激荡的历史画卷,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青年勇立潮头、担当有为,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蓬勃力量,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斗转星移,中国号巨轮正开足马力驶向复兴。放眼中国梦,聚焦“两个一百年”,民族复兴的重担需要青年接力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画卷需要青年接续描绘,特别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显重要。他们树立怎样的志向,怎样坚定理想信念,攸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理想信念只有建立在科学理性的认识基础之上,才能稳定持久,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交锋中谋共识,让大学生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践行者、弘扬者,在全体大学生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石。

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做好“三进”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本,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思想理论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认知规律,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信、行、成的要求,渗透到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早已跃居世界首位,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我们相信,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感召和激励下,人人有志、人人有为、人人有担当,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2日01版)

准确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基本原则
——四论学习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更加紧迫。《意见》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为我们深入开展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

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就是要在重大原则和是非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抓敢管、善抓善管、敢于亮剑、善于出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首要位置,突出理想信念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意识,着力提升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使高校校园始终成为风清气正的精神高地。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就是既要下力气解决眼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着眼长远,推进依法依规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使高校始终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要不断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制度,将其纳入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依法加强对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就是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握时、度、效,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要对接师生需求,及时了解师生最新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平等讨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想其所想,为其服务,增强针对性、实效性;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讲究说理艺术,将思想教育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想法设法及时回应师生心中的疑惑,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要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以正面为主的导向方针转化为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好创意、好策划、好做法,在富有新意和创造性的实践中融入导向、体现导向、传播导向,让主旋律入脑入心,使正能量不断扩大。

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是要树立大宣传的理念,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全局,统一部署,整体推进。要统筹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学校、社会、家庭联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共同育人的宣传工作大格局。

时代前进需要昂扬向上的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要把握形势,明确使命,坚持正确方向,增强主动性,谋划新篇章,不断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3日01版)

做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五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高校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刻道出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殷切期望和深深嘱托。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这“四有”当中,第一位的就是要“有理想信念”。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必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教师立德之基、树人之本,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切不可仅仅将自己定义为“教书匠”,而忽略“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摆错“育人”与“教书”的先后位置,特别是不能放松对自身政治素养的严格要求。

育人先要律己,为师更应重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最崇高的教育宗旨,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和重要任务。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要自觉锤炼政治素养,在“树人德”前,先“立己德”,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率先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和标杆,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传递正能量。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术研究虽无禁区,课堂讲授却有纪律。《意见》着重强调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旗帜鲜明、导向明确,分清主流和支流,牢牢抓住以德施教、立德树人这根主线,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真正把从严治教、依法治教落到实处,切实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校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6日)

坚定不移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六论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思想舆论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思想舆论阵地,主流思想不壮大,领导权、话语权就无从谈起。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弘扬主旋律,把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造好“思想武器”、备足“精神食粮”。高校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普及宣传的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主力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创新学术、培养人才。要紧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开展党和国家急需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切实提高阐释、回应、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用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决策咨询。努力打造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培养造就一批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重大战略的参谋者、科学决策的建言人,持续不断地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对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思想舆论的影响力。

语言是思想舆论的载体,失去语言的形式,思想舆论便无所依傍。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能发声、敢发声,更要善发声、发好声,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交融交锋中下好先手棋、掌握话语权。在学术研究中,必须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觉,致力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阐释,致力于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理念。要着力把握好学术话语与群众话语之间的关系,把“阳春白雪”的学术语言转化为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情的好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言之易懂的俗话,在和风细雨中不断扩充正能量。要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能力,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能发声、善发声的同时,还要健全机制、建设好平台,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广、影响力更大,高校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缺席。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起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的宣传机制,统筹社会媒体、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优势力量,坚定主心骨、把好主方向,多报道教育改革的重大成就,多宣传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妥善做好学校重大部署、社会敏感问题及各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坚定不移地用正面的宣传报道与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正能量不代表空洞无物的“喊口号”,主旋律不等于脱离生活的“高大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话语创新,进一步改进文风作风,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以小话题回应大主题,用鲜活的内容、通俗的形式、群众的语言,让有意义的事情更加形象生动、有意思。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27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