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大学能为草根创业做些什么?

【时间:2014年10月08日 09:23】 【栏目:教育信息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草根创业”将成为创业主流

创新创业在人类文明史中,特别是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国家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尤为凸显。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2014天津达沃斯论坛的开幕致辞中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回首30多年来中国的创新创业,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的前30年,虽然中国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得到了初步的激发,但由于历史传统的惯性,加上体制改革的步伐落后于经济社会的要求,相关的配套制度未能及时跟上,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特别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创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差距。与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许多产业仍处在世界的中低端。

我国曾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第一轮创业高潮。但那时创业更多的是与资源和机遇相联系,创业者也往往是资源占有者或政策制定者,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政府公务员下海潮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新一轮的创业浪潮却必然与知识、信息、技术和创新这样的词语紧密相连,这与现在世界的创新创业潮流也是一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业逐渐走出“有钱有势者和冒险家”的私人空间,成为“大众”“草根”可以追逐的事业。这里的“草根”不是贫穷或缺乏知识的代称,它无关出生门第、经济地位或社会阶层,而指的是一种创业面前人人平等的状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要“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正是因为新一轮创业浪潮中知识的重要性,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开始鼓励新一代知识青年勇敢地投入创业大潮。国家和社会也在为创新创业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支持。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5月22日,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

可以预见,新一轮创业浪潮将给予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青年追逐梦想、自我实现的机会,也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公平正义。

大学在“草根创业”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实验室”的阶段,而当下商业思维正由“工业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可以说,新一轮创业浪潮的典型特征是知识人创造知识经济,对于大众创业、草根创业而言,其创业活动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及“新兴产业创业”两个核心主题而进行,关乎我国未来经济的结构和质量。

大学是人才的培养者,知识的创造者,本身又具有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功能和责任,可以说,大学在知识创造和保存、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内在属性和优势使她注定在新一轮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浪潮中扮演最重要的推动者、组织者的角色。

事实上,关于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呼声自本世纪初就有,受到多方的关注。200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第一个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之后许多高校开展尝试将创业教育课列入选修课,到2012年国家教育部更是要求高校将创业基础教育列入必修课。创业教育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启蒙,但是从创业到创业成功的“破茧成蝶”并不是仅仅上几堂课那么简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使一个创业者拥有好的创意、理念、技术,甚至是成熟的商业方案和合作团队,如果缺乏从平台、政策,到资金、教育等一系列软硬环境的支持,创业理想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被骨感的现实所打败。国家可以在宏观上持续地出台各种方针、政策,力图为创业者扫清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但是具体到每个创业者个人,更迫切需要的往往是直接的创业支持,比如启动资金该如何筹集?办公空间从哪里找?如何判断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是有竞争力的?怎样管理团队?财务体系如何建立?迈过初创期后应该往哪里去?该不该上市?怎么样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等等。

过去几年中,各种级别类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滨海新区等孵化器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为创业企业解决了办公空间、启动资金等“硬环境”的支持。此外,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创业主题“咖啡店”,这些机构可以让创业者以较低的门槛接触到投资人,为其提供寻找资金支持的服务。但上述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可能在这些园区、孵化器或机构中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这一角度看,大学应该更大地拓展自己服务社会的核心功能,有效利用大学自身的优势,为创业者提供持续的软硬件环境的支撑,服务于新时代的草根创业浪潮。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不仅要关注今后可能成为企业家的创业者和其创业能否成功,还要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在对草根创业的支持中,两者不可偏废,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引领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升级、经济的转型,乃至市场伦理道德的建立,而大学本身拥有的资源和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恰恰为此提供了丰厚的文化与资源土壤。

大学能为“草根创业”做些什么

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知名高校很早就介入了创新创业领域,比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等都有专门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机构。斯坦福大学孕育出硅谷,又与硅谷互动发展给大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我国高校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前提下,不仅仅在校园里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或是建设大学科技园,而且是走上了更为综合的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的道路。

2013年9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创新创业扶持计划”,该计划联合相关教学科研院系、企业界校友力量,提出“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投基金”四位一体综合扶持创业的理念,其核心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是面向北大校友和社会公众开放的全公益项目,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业教育项目。

如此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创业扶持的还有清华大学,也是在2013年,清华大学启动x-lab,力图打破传统大学教育中的学科壁垒,构建一种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培育的新型教育平台。x-lab面向清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创业的校友、教师、校外的创业团队提供包括创意活动、创业团队接待日、创业伙伴服务、驻校企业家和驻校天使投资人服务等创新创业相关服务,并依托校友和合作企业,提供创业发展的指导和资源。

北大清华的探索,为大学能为草根创业做什么提供了启发。北大化学系2000届毕业生岳鑫(化名)在当了10年的上班族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医疗领域内的细分市场机会,并创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虽然有理想也有勇气,但面对资金、场地、管理等现实难题,他一筹莫展。当时正逢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招收首批营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报名参加,没想到收获大大超出了预期。

如今岳鑫已经从一期班顺利毕业,他的企业不仅迈过了管理上的门槛,还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而这一切得益于北大再一次提供的教育机会。让他受益最深的“富有层次感的课程设置”,是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通过严谨的课程研发及课程评估和修正系统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创业导师辅导、实战案例研究和企业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教授讲师、企业家讲师及创业导师以1∶3∶1的比例设置,170多位来自各领域的精英人才担任导师,导师全部提供免费志愿服务。而能做到这些,恐怕只有拥有强大的课程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强大师资力量和在融合各方面资源上游刃有余的大学才能做到。大学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在运行近一年后,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受邀首批进驻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地标性建筑昊海楼,“北京大学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也于9月25日在这里正式揭牌,中关村管委会授予其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称号,并为北京大学校友创业投资基金配套一千万人民币的专项资金。

大学在社会文化和道德风尚上也有着强大的引领作用。商业成功与商业伦理的高标准并不是一回事,反思当下经济的繁荣与令人忧虑的食品安全现状、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共存的现象,对创业者进行超越于商业运营层次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大学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如北大创业训练营的课程体系里,除了“实战经营”“管理精研”“创业之路”这三个实践层面的课程,还有偏重于精神素养的“大师谈”系列课程。“大师谈”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过去一年中,来讲课的老师有儒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佛学大师楼宇烈先生,美学大师叶朗先生,还有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法学专家吴志攀教授。这些名师大家传授给创业者的不仅是学科精华,更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帮助创业者确立更具有道德感的价值观,而这些其实不仅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能否产生真正伟大的企业,也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新时代的创业都离不开大学的参与和支持。如何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服务于新时代的草根创业浪潮,是值得每个深具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深思的问题。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