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在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深入了解我国载人航天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民网+”于2022年4月23日下午14:00推出了"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计算机工程学院积极组织师生以集中收看与自主收看相结合、线上讨论为途径的方式收看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
这一堂精彩纷呈的思政课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画面回顾”、“科学家讲述中国航天故事”、“航天探索小实验”、“青少年学子分享太空梦想”四个方面出发,引导孩子们全方位的了解科技、航天世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追寻“科技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且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浚也为大家讲授了中国探月、航天故事等内容;此外,他还与学生们互动,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在这场特殊的沉浸式思政课上,所有师生认真聆听、用心体会,线上线下热议学习成果。
在观看了“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思政大课后,深切感受到了国家奋斗历程中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大局为重、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廉洁报国”的航天精神,航天人们的顽强拼搏和艰苦训练更是展示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将“航天精神”以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伟大成就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航天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 唐加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时代的新篇章。
——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 向洪莹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19级物联网工程 李坤
今天是4月23日,我观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我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是这星辰大海却也无比危险: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同时还要穿着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萎缩。但我们不仅要从设备上要保证宇航员的安全,还要从源头上,从航天员身上来为载人航天做好准备。通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的讲解,我了解到了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之中的艰辛与困难。同时,我还了解到航天员们真正在太空时有多么危险,然而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航天人唯有自强不息,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这些困难都被一一解决,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航天精神;载人航天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的密切配合,自觉服从大局,凝聚成的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祖国的强大来之不易,各行各业每一个人的艰辛付出,才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航天精神时刻鞭策着我们,也让我们对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多了一份理解。征程漫漫,唯有奋斗!
——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辜立威
今天观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我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航天事如果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20级软件工程 罗鑫
观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我深刻体会到了,航天人用创新创造、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精神照亮了中国科技的兴国路,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矢志不渝。作为大学生,我定会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的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
——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颜文峰
几代航天人,一个强国梦。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建国初期中国航天从零起步,从身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冲破百般阻挠回国筑梦,到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航天人,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无线电传播出的歌曲《东方红》,再到第五代航天人逐步完全自主研发出载人航天技术,“嫦娥”“天问”“祝融”呼啸而来,“中国印迹”如今已闪耀苍穹,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国航天,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换回来的,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载人航天精神”,都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断接续的载人航天精神,必将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伍浩杰
(撰稿:李坤、王宇曦 审稿: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