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成都工业学院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

【时间:2018年02月22日 10:59】 【栏目:学校领导讲话 【来源: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成都工业学院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

2018年是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关键之年,也是检验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的攻坚之年。学校党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目标和引领,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改革内部体制机制,把握“厅委共建”战略机遇,继续推进“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奋进之笔”,迎接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学校党政重点工作任务是:对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工作和基础环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人才强校,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推进开放办学和产教融合,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

一、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突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突出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全国和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抓好党章学习贯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迎接学校首届党代会胜利召开。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二级院(系)党组织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政治引领、组织生活规范、团结凝聚师生、促进学校中心工作主体作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推进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完善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党总支书记述党建工作的办法和规定。筹备召开学校首届党代会,逐级完成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支部委员会换届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干部调整、选任工作,逐步优化中层领导干部选任管理机制,修订干部年度考核办法,突出对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引导和激励,开展干部选任配备,实现“配齐配优”目标。完善干部培训培养体系,探索研究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办法。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为指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化标本兼治,积极创建机制,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压实“两个责任”,严明“六项纪律”,用好“四种形态”,维护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注“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实行履责情况痕迹管理,编制学校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落实主体责任、纪委落实监督责任、党总支书记落实主体责任清单。严格执行问责条例,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继续惩防体系建设,完成权力运行监督工作全覆盖。加强学校纪检队伍建设,建立校院二级纪检工作体系。

4.加强宣传和意识形态管理。以推进大宣传格局形成为抓手,提升宣传工作效能。主动形成党委工作意图的舆论氛围,主动出击引导舆论。围绕学校重大工作,以牵引性强的重大题材为主题,聚焦立德树人,聚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讲好成工故事。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一体化建设,加强各类宣传平台建设,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加强与校外媒体的合作。贯彻落实《成都工业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理,加强宣传阵地管理。

5.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中共成都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总揽,改革创新,在学校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开创思政工作新局面。加强学生党建指导中心建设,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学生成长成才。建设学校辅导员全方位立体化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工作质效。牵头组织承办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思政分会2018年年会,在重点突破中整体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说服力和亲和力,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激励。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合格评估要求和学校建设需要,形成有效的文化环境育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施环境育人建设项目,改善学校文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打造“书香校园、经典阅读”、“大学生自强之星”、“青春榜样”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陈毅纪念园、校史馆的建设,用好校内红色文化资源。梳理校情编印新版学校画册,完成VI标识系统设计。推动形成校园文明风尚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7.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完善统战人才机制,做好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成立“成都工业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和沟通,鼓励党外知识分子为学校和地方发展献计出力。设立基层统战干事,探索研究党外干部选任机制,充分发挥侨联、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会统战分会等统战团体的作用,凝心聚力,共促发展。充分发挥教工代会的主渠道作用,做好教工代会的提案工作,力争实现工会会员网络式管理。实施成都工业学院共青团工作改革,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引导性、主导型,抓好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建立推进机制,实现改革成果初步显现。从严治团,启动“点亮团徽”行动,将“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落到实处。

二、推进实施“十三五”规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8.根据“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任务分解表,明晰责任,检查督办,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以整体转型发展改革为抓手,结合新时代、新情况、新政策,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努力推动先行先试。根据放管服文件精神及四川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全面落实校院二级管理,推动机关职能部门放权改革试点为核心,深入推进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将改革、建设与合格评估工作有机结合,狠抓落实落细落小,呈现成效,凸显亮点,形成特色,助力合格评估。落实全面创新改革实施方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能力。根据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启动我校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三、全面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迎评促建,整体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9.问题导向,全体动员,全面实现迎评促建。深刻认识合格评估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合格评估指标的学习,对标合格评估开展各项工作。继续坚持“评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基本建设与迎评专项并重、强化规范与亮点打造并行”,落实部门(单位)主体责任,强化督查考核及结果运用。切实抓好“总体谋划与任务落地”,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台账、落实关键问题,讲好本科人才培养故事。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向基层、向课堂、向具体教学环节落地。以“上好课”为抓手,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分层分类人员培训,全面组织评估宣讲,全员行动,确保学校圆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10.科学规划,集中资源,着力优化学科专业。按照“学科为引领,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理念和“主动服务、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的思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四川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落实学校“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梳理和优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群”等三大学科专业群,并细化学科方向(领域),实现特色发展。遴选并重点支持建设一定数量的重点学科和一批本科专业,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根据已经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完成合格评估重点建设工程“学科专业优化工程”。组织开展第三批4个本科专业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

11.强化规范,落实标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深入落实“明德、识广,能强、技精,融通、善用”的人才培养要求,用好“厅委共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施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进一步落实助教制度,推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积极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帮扶计划。引导二级院系实施跨院系、跨专业的本科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教育综合平台。继续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务管理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职能转变,建立以二级院系为主体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推进二级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确保工作重心下移,保障教学运行平稳有序。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按期采集教学质量数据,接受社会评估监督,持续改进。

12.推进改革,厅委共建,凸显应用型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厅委共建”新机制新效能,从产教融合特色项目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管理模式创新改革等方面扬特色、补短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实验室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模具技术、无人机、现代物流等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保证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以上,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力争新增获得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等1项,建设符合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要求的实验室1个以上,建成1个以上产学研战略联盟。校外实践基地达到120个以上。认真规划建设集模具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领域特色优势的产教融合基地。对现有实验室编制进行整合调整,保持50个左右规模,促进实验室的利用率及跨院系共享实验室,突出学校应用型本科实验室建设特色。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的课程达80%以上,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占2/3以上。进一步加强校地企的深度合作,提炼并完善“产教五融合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推行实验室校、院(系)二级管理。

13.深入培育,协同发展,逐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制度创新、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指导服务”着手,逐步构建起“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课程、创新基本技能课程与创业基本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大类进行课程建设,构建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实践”三平台联动,构建创新创业实训体系,搭建起“创新创业工场—科技创业苗圃—大学科技园(社会孵化器)”三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工场建设和管理,实现微创空间全覆盖。加强指导帮扶,积极为学生提供包括政策宣传、导师指导、培训咨询、拓展成长等服务。积极申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14.需求导向,分类指导,促进向招生、培养、就业整体循环的转变。引导提升,促进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继续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计划配置机制,加强招生计划配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大循环联动机制。创新招生宣传模式,引导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完善移动互联网宣传模式,不断提升我校生源质量和学校美誉度。强化毕业生就业分层分类指导,确保对双困生的精准帮扶,加大对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出国留学等的专项指导和支持力度。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开展企业面对面、校友讲座、就业咨询多形式的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搭建好线上线下人才市场,加强企业走访,正视企业需求,转变工作观念,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构建面向应用的科研体系,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15.进一步抓好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用平台凝聚方向,用团队汇聚队伍,以“厅委共建”为契机,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对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和团队进行梳理,构建符合“双一流”建设需求、突出应用的科研和学术体系。在现有4个省厅级平台基础上,整合资源、培育申报1-2个省级科研平台。引进高水平人才,建设3-5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新建2-3个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继续抓好平台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激发科研活力。

16.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环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建设工作,进一步融入郫都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改进和加强“企业专项”项目的管理,增强面向应用科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施面向学生的“青苗计划”科研专项,落实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任务。力争解决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实际问题100项左右,横向经费到账突破200万。加大专利、版权、标准等成果申报,力争2018年申报和授权项数“双过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力争转化收益上新台阶。

五、落实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强校

17.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符合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办学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全面增强人才培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柔化用人体制和模式,借助“厅委共建”,探索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互换流动,柔性引进50名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全职专任教师。加强评优评奖和培养培训,出台鼓励、支持学术(学科)团队建设政策,推荐选拔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人才,创新中青年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推选1-2名人选申报四川省青年千人计划,力争培养更多中青年教师冲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选派10名左右优秀教师到海外进修。融合宣传、表彰与支持,引导教师专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形成层次合理的教师梯队。

18.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放、管、服”的要求,以校院二级管理为基础,优化以岗位管理为核心、正向激励为主的绩效工资核拨办法,发挥绩效杠杆作用,重点保障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进一步提升二级部门绩效管理水平探索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校内特聘。充分落实“放、管、服”政策,转变量入为出的传统绩效观,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鼓励二级单位围绕应用型院校定位,开拓资源渠道,盘活存量人才,积极引进企业和地方政府资源,促进院系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梳理行政部门职责、人员和岗位,逐步推进定岗定编工作,合理匹配“人、岗、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六、加强开放办学内涵建设,继续扩大国内外合作交流

19.多渠道多形式,积极拓展校地合作。整合学校资源信息,构建校内联动机制,推进环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电子信息产教联盟建设,积极与地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更多校地合作项目,把社会资源转化成办学资源。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健全学校与各校友会的联系机制,积极发挥校友联络员作用。落实深度贫困县色达县帮扶方案,落实宣汉县甜竹村摘帽后续工作。推进精准扶贫、校地合作、校友工作的紧密结合,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20.多层次多领域,拓展国(境)外合作。实质性推进中德合作项目,利用该平台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引入德方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继续加大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选派2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赴美、加、新西兰、英、德等国家及香港地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学习和访问交流,力争尽快使我校一批骨干青年教师和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具备国(境)外留学访学、联合研究背景。积极拓展学生的对外合作交流项目,提升“陈毅游学奖学金”学生研修项目质量,力争开展与美国扬斯敦州立大学2+2.5、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学生学分互认及2+2交流学习项目。进一步拓展境外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项目。与1-2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21.多元化多类型,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深化继续教育机制改革。规范继续教育对外合作模式,开展社会服务。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校内学生与社会的教育培训需求。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多元化平台,提升二级院(系)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就业培训等。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

七、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内部管理质效

22.强化内部管理效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职责边界,继续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试点,重点加强对出差审批、会议举办、文字材料质量及教研室等行政环节及教学基层单元的管控,落实责任、制定措施,提高管理效能。推进信息化工作综改方案的落地实施,逐步厘清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体系。以“一厅、两线、三中心”为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辅助学校事务流程再造,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学校综合改革和治理。优化和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在约束监督的同时加强保障激励。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拓展审计监督深度,有效发挥审计的事前规范、过程跟踪、事后监督功能。继续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增强二级院(系)办学活力。加强督查督办,强化工作过程管理,确保学校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

23.加强法治建设和民主管理。以学校章程为引领,依托“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新平台,加大普法教育宣传,推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深入开展,形成浓烈的法治文化校园氛围。坚持教授治学,提供条件、充分保障校院两级学术机构的学术事务职权、切实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的民主管理监督作用,完善提案提议督办机制,建立大学生权益工作室,推动学联学生会组织开展提案工作和日常权益维护。推进校务公开。

24.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控管理及建设。将人员经费、教学经费、后勤公共服务经费纳入预算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探索运行性经费和保障性经费评价措施。努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整理完善、查找问题,全力确保合格评估各项经费需求。以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及管理机制调整为核心,以人才引进、绩效改革、实验室调整、办公用房调整、经费使用绩效考核等为抓手,稳步推进学校资源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自主与约束相结合的校院两级资源管理机制、公平激励的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鼓励资源共享。

25.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推动成立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逐步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相结合的新模式,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细化管理,合理有效配置国有资产,做好资产清查和报废处置。充分利用可经营性资产,做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规范采购工作,筹备成立采购中心。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办公用房及场地使用效率。继续优化后勤监督反馈管理体系,增强后勤监督管理实效。完善后勤保障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节能型校园建设,加强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后勤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后勤服务集团的文化建设,增强后勤员工归属感,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26.进校办企业及资产公司建设。继续抓好实习实训工作,着力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进一步与电子科大等高校合作,引进留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训。利用军民融合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校办企业优势,积极推进高级别科学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建设方案,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完善资产公司董监事会成员机构,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积极配合学校发展需要,发挥公司市场主体和防火墙作用,开展社会合作项目。进一步整合校内经营性服务资源,引进校外优质资源,提升资产经营目标和效益目标。做好培训楼项目商业管理和开发,规范完善已有商业体。

八、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27.大力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规范高效实施好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确保项目中央预算资金和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在保证工程质量、造价和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在2018年12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施工任务并达到竣工要求,为学校合格评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和硬件保障。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尽快落实环成都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项目规划。根据学校办学需要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要求,高标准完成体育场塑胶改造,教学楼、实验楼以及学生宿舍内墙粉刷等政府采购项目,精心落实好办公区、教学实验区、学生生活区等各类场所功能完善维修改造任务。

28.推进图档文献及期刊建设。推进图书馆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型,以智慧图书馆为目标加快信息化建设。满足读者和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两个需求”,优化文献资源结构。着重开展院(系)专业资料室试点,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提升读者服务质量,完成RFID(自助借还设备)安装,优化阅读环境,进行阅读空间改造,落实《阅读推广促进实施方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积极发挥图书与档案工作委员会作用,服务学科专业。完成校史馆、陈毅纪念园改造提升工程,筹建陈毅书屋和特色馆藏室,进一步发挥育人功能。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逐步开展数字化工作,加强档案馆规范化管理。建立并完善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与学报特色栏目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栏目建设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教师树立并强化《学报》资源利用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论文发表绿色通道,更好地发挥学报资源在促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9.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机制建设,落实学校安全稳定管理的主体责任,确保责任落实无死角、隐患排除无遗漏。做好新生网上在线安全教育,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网格化管理水平,继续做好警地校合作共建,积极推进技防建设,逐步实现室内室外校园监控全覆盖。加强重点领域的安全治理,坚决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健全网络安全制度、信息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符合学校现有网络和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九、不断改进民生。

30.继续升级和修订“教职工关爱计划”,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从根本上为教职工提供帮助。重点推进家属区管理、教职工休息室建设及教职工误餐补贴方案完善等民生工程。力争2018年实现工会会员网络式管理,完成各院系分工会小家建设。大力发展文体活动,促进教职工全民健身。认真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师生改革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