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李劲松
(2020年12月30日)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召开学术交流会同时对2020年度学校教改论文进行表彰,我首先向各位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今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实现“三步走”第二阶段发展目标、创建省应用型本科示范校的关键之年,学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升应用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高教研究所作为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组织,要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位教师要继续将研究的理论、方法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自工作的领域,共同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下面,我提几点希望。
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
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中之重,不断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基础,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推动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
二、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模式的变革。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回溯历史,移动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高等教育深刻变化。当前,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与4G相比,5G具有大带宽、低时延、高容量、高可靠、众连接的特点优势,克服传统网络的诸多局限,推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构建,为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冲击,使传统的课堂教育受到了根本挑战,线上教育实现更为明显的快速发展,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从长远来看,在线教育绝非仅仅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举,很可能引领学校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在教育目标上,要更加注重“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立足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统筹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能力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动”,鼓励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特别是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催生新的教育“生产力”的背景下,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校创新变革的“助推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管理上,要更加体现“灵活”,逐步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
三、要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要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线下线上紧密融合等。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要着力完善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以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建设为抓手,创新组织模式,引导科研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学校要深化落实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老师们!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希望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越来越浓烈,希望广大教师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早日建成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学校共同努力,为推动四川教育鼎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最后,借此机会我也要向各位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致以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工作进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