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轨道专业教师参加“2021年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骨干师资培训会”

【时间:2021年07月22日 10:28】 【栏目:新时代高教 【来源:汽车与交通学院】 【编审:党委宣传部】

2021年7月16日至7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举办了“2021年全国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骨干师资培训会”。汽车与交通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教研室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由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进教授团队主持。

为期五天的培训,不仅让轨道专业的青年教师们领略了大师风采,更是让轨道教研室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西南交通大学每一位轨道交通信号专家的讲座,均结合了教学与实践,观点新颖,使培训教师深受启发。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学科带头人郭进教授讲授了《下一代列车控制系统(NGTC)系统研究》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中国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新需求,欧洲的ETCS及其下一代列控系统概念和项目关键任务,中国的CTCS现状、形成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新需求及下一代列控系统关键任务。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小敏教授讲授了《智能化电务监测维护技术》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智能高铁、智慧城轨、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运维安全、电务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以及西南交大交控团队所研究项目及一些成果。

刘全老师讲授了《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程的专题讲座,通过四线制单动道岔控制电路,强调了继电逻辑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意义,并利用西南交大自主研发的ZD6实验教学系统让学生得以实践,理实相结合,让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

杨扬老师讲授了《车站联锁及联锁列控一体化》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车站联锁系统(RIS),6502继电联锁系统的原理及优缺点,计算机联锁系统(CBI)的关键技术,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与原计算机联锁的对比分析以及联锁列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江磊老师讲授了《铁路信号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车站计算机联锁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设计任务书编制、设计原则、现场勘测,车站信号平面布置图的设计,电缆路径图的设计、构成与计算等。

刘利芳老师讲授了《区间闭塞技术》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闭塞的行车组织方法、闭塞的分类、半自动闭塞、计轴站间闭塞、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移动闭塞的定义、特征、设备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并通过半自动闭塞继电电路、最小追踪间隔、客运专线ZPW-2000轨道电路等进行举例。

张亚东老师讲授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列车控制技术发展历程,CTCS-2级列控系统基本原理,CTCS-3级列控系统的结构以及低真空管道超高速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展望。

谢刚老师讲授了《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CBTC系统的概念和作用,CBTC系统构架及各子系统的构成及功能,CBTC系统的运行方式、控制级别、驾驶模式和转换、影子车筛选、列车混跑与信号显示方式、点式ATP控制模式等城市轨道交通前沿技术。

杨乃琪老师讲授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知识的结构化,思维导图的作用,教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主流的思维导图软件,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等。

马亮老师讲授了《编组站自动化》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铁路编组站与驼峰信号,驼峰溜放进路自动控制,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驼峰自动化基础设备,现代驼峰自动控制系统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等。

赵阳老师讲授了《铁路信号技术与运维体系》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中国铁路信号的发展历程,铁路信号技术十大体系,中国铁路通信信号的技术现状,铁路信号技术发展的趋势,铁路信号运维体系以及创新维修模式等。

郭伟老师讲授了《轨道交通与信息安全》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一些攻击案例,信息安全的目标,中国高铁的信息安全现状、地铁的信息安全现状等。

杨武东老师讲授了《单列实验教学》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西南交大本科信号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信号实验室建设经历及趋势,实物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优缺点以及相关课题申报等。

最后,由邬芝权老师带领全体培训教师参观了西南交大峨眉校区“轨道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包括ATC仿真实验室、车站控制实验室、控制中心及通信平台实验室、信号基础设备实验室和室外实验设备。涉及《铁路信号基础》、《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列车运行控制》、《铁路信号工程设计与施工》、《调度指挥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通过此次西南交通大学的师资培训,对汽车与交通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内容制定、实验室建设等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使轨道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到了较大的提升,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撰稿:宋晓波、蔡煊; 审稿:谢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