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教育厅
关于学习借鉴四川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有关经验做法的通知
各市(州)党委宣传部、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近年来,四川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作为重要依托,突出课堂、环境、活动、网络等载体建设,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广泛传播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2015年3月,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同志莅川调研指导时,对四川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为进一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现将四川大学有关经验材料(见附件)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学习,积极借鉴。
一是要认真学习借鉴该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运用校训、课堂、环境、活动、网络等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让学生成人与成才并进;
二是要认真学习借鉴该校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采用师生喜闻乐见形式,从学生学习生活点滴入手,小切口、大主题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传播;
三是要认真学习借鉴该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评价、学科、保障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发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各地、各高校要通过学习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做法,进一步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重点在“融入”和“结合”上下功夫,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地、本校落细落小落实,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 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上报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以便宣传推广。省委宣传部联系人:符莉,联系电话:86603369,电子邮箱:sczyh2003@126.com;省教育厅联系人:刘海峰联系电话:86111091,电子邮箱:szc610041@163.com。
附件:1. 以文化人 弘理行远——四川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
2. 小切口 大主题——“8秒正能量”荷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总体设想和基本思路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教育厅
2015年4月28日
附件1
以文化人 弘理行远
—四川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
四川大学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突出校训、课堂、环境、活动、网络五大载体建设,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一、突出校训载体,在百年川大光荣历史的传承中弘扬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百年川大光荣历史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与源泉,在丰富多彩的校史、校魂宣传教育活动中浸润正能量。
一是深挖百年老校的光荣历史资源和人文精神。四川大学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百余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家和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杰出校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公选课《四川大学校史文化》,推出《四川大学史稿》、《四川大学:历史·精神·使命》、《抗震救灾,川大在行动》等校史文化丛书,建设“川大记忆”、“网上校史”、“川大时间轴”等网络名栏,实施馆藏文化资源整理发掘工程,推出“馆藏精品”、“校史传记”、“人文风物”、“人物川大”等系列校史文化出版精品,常年举办校史知识竞赛、“川大文化与川大精神”主题讲座、校园文化游、校史专题精品展览等活动。学校在望江和江安校区分别建设四川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亭和四川大学英烈碑,在首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上线全国首个高校校友烈士纪念网,广泛宣传王佑木、江竹筠(江姐)、毛英才等60多位烈士校友的革命事迹。
二是深挖校训文化内涵,让校训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川大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学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川大校长说校训:海纳百川以大智追求卓越》、《历久弥新川大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专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展示川大精神所蕴含的正能量,引起了广泛社会反响。
三是推进校训文化落地生根。各学院各部门紧扣川大精神和学校“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积极凝练各部门、各学院的文化理念,提出了“诚朴至公,精微日臻”、“风正行远、弘理承流”、“敏行弘医,精诚至善”等一批部门文化理念和院训,让川大精神花开满地,处处流淌着正能量。
二、突出课堂载体,在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中培育全课程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大学课堂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素质教育课、专业课乃至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等全课程体系之中。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123+X”教学改革模式,涌现了一批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位居学校前列,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二是构建以名牌课程《中华文化》为主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自 2004年起精选人文社科的优秀师资面向文理工医学生开设《中华文化》必修课,迄今已形成了上百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学校相继创建“四川大学人文大讲堂”、“华西人文讲坛”、“《儒藏》论坛学术讲座”、“尊经论坛”等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的名家名师举办文化讲座,为广大学生奉献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在文化深呼吸中融汇文理工医在零距离接触中感悟川大精神——四川大学大型学术系列讲座》曾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十年磨一剑,如今《中华文化》课程已成为川大文化素质教育的靓丽品牌,把川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转化为了学生的境界、修养和人文素质。10年中,累计超过12万学生从修读该课程中受益。在丁淑梅教授主讲的“戏曲”专题课堂,学生可通过自制版画、昆曲游戏卡牌、戏曲人物脸谱等过程领悟中华文化;在梁忠和博士的原典读书班上,学生领略着经典的魅力。常年受到学生如潮好评的《中华文化(文学篇)》教师、文学与新闻学院谢谦教授在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三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传授中。学校医学专业教师通过讲述自己从医经历中的点滴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德,法学专业教师通过鲜活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在这些课程中,大学生们也许从头到尾听不到一句“核心价值观”,但核心价值观却如空气遍布、清水流淌,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学生的“心灵土壤”。
四是大力营造专注教书育人的新氛围。学校致力于构建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鼓励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一线课堂教学,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和精神上的导师。学校长期坚持表彰教书育人先进典型,设立优秀教材奖、本科教学优秀奖、青年骨干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课堂教学质量奖、十佳系列奖等奖项超过20项,每年有1000多位先进教师获得表彰。2014年在企业和知名校友的捐助下,每年出资近300万元设立“卓越教学奖”,重奖教书育人的教育家、引领者、标兵和榜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书育人新氛围的形成。
五是严把课堂导向关。学校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基本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出台《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管理办法》,规范课程设置;出台《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建立领导干部听课、督导专家组听课、教学视频督导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将意识形态情况纳入教学事故认定范畴;出台《四川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把关教材建设和选用,杜绝有意识形态问题的教材、讲义进课堂。
三、突出活动载体,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养成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重要平台,精心设计活动,用心打造品牌,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强大“磁场”。
一是倾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名牌。“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十多届,“陌上花开”国学月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八届,“感动川大”学生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七年,“挑战杯”学生科技节、社团文化节、志愿文化节、新生季、毕业生文化节等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学生的参与,戏曲社、京剧研习社、古琴协会、茶学社、诚社、书画协会、诗易文学社、思行民俗协会等上百个文化社团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染缸”。
二是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主题活动。从“梦想”、“感恩”,到“追求”、“责任”……学校为每年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所确定的主题都充满了正能量,校长在每次典礼上围绕这些主题的演讲都令川大学子心潮涌动而获益匪浅,每年的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成为全校师生乃至广大校友深刻的思想洗礼。《在主题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中汇聚川大力量——四川大学创新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曾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
三是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抓手,出台《四川大学关于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设立专门机构“四川大学学术道德与诚信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学校的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以入学签订《诚信承诺书》、入学第一课、专门教材和必修课程建设、专门网站建设、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月等特色工作为载体的诚信教育体系。学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弘扬“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采取“一级响应、三级管理、百花齐放”的工作模式,依托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菜单式管理,进行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建设,以星级志愿者评定、创新学分申请为激励机制,立足校园,辐射社会,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启动了“本科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八项工程”和“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六项工程”,开设了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大力推进学生学术社团建设,将学术社团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平台。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与银行合作建立5000万元创新创业风险基金,和成都市政府共建1个亿的创业基金。通过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优秀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有真本事去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是长期坚持开展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评选活动。学校每两年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评选表彰活动,集中展示各部门、各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并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集中表彰,营造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环境载体,在蕴含文化品位的校园建设中荷载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校园物质环境作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力加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等大学文化载体建设,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润物无声地散发正能量。
一是精心打造“四馆一廊”人文教育基地。“四馆一廊”(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成为传承百年川大文化和精神的主线,发挥了强大的环境育人功能。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校史展览馆,全面展示学校近120年的发展历史。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馆藏量居国内高校同类博物馆前茅。此外,学校还建有华西医学展览馆和口腔医学博物馆。四川大学美术馆展厅面积900平方米,成为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平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坐落在江安校区近一千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七十二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群将学校110多年来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重要成果板块式、艺术化地加以呈现,成为见证学校悠久发展历史、传承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人文景观。参观“四馆一廊”,是川大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课。《以“四馆一廊”为载体,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新环境》曾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
二是加大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历史建筑是川大百年历史的见证,学校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四川大学古建筑群”(共计9栋建筑)被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栋历史建筑被批准为“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学校新建杰出历史人物雕像、文化墙、荣誉栏、教室楼宇名人名言廊内的各类人文景观,以杰出校友命名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校园文化橱窗走廊。“德水”(朱德)、“沫溪”(郭沫若)和“巴渠”(巴金),一栋栋历史建筑,一座座雕塑,一扇扇橱窗,在校园里静静地流淌着正能量。
三是实施“校园文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程。2014年学校发布《四川大学VIS视觉识别系统》,规范了校园基础标识和导视系统,以“文、理、行、德、明”为核心字段实现了对全校123处校园道路、楼宇、景观的文化命名,打造了文化传播电子动态视频系统,校园环境的文化高品位无声地提升着大学气质和学生的修养。学校正抓紧建设“科学与艺术汇聚中心”、江安文科楼群景观和历史人物雕塑,进一步拓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平台,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五、突出网络载体,在贴近师生的网络传播中唱响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网络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中之重的载体,努力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络,以各媒体聚合联动、融合发展为重要手段,全力抢占新媒体阵地,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传播网络正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一网三微”的全媒体平台。学校以“一网三微”(新闻网、微博、微信、微视)为核心,积极推动形成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多位一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架构。四川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和微视频在2014年全面上线,影响力与传播广度与日俱增,其影响力已逼近全国高校前10位。2014年底学校成立了四川大学新媒体联盟,实现了对近1000家校园新媒体的聚合联动,形成了官微领军、各媒体融合联动的发展新态势,新媒体成为彰显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新兴平台。
二是精心谋划和组织网络“微”活动。学校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精心打造网络栏目,塑造网络品牌,策划精品内容,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网络“微”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川大微博打造的 #问道学业#、#人文川大#、#锦水史话#、#锦水悦读#、#咱川大人#、#名师风采#、#师道言说#、#锦水寄语#、#早安川大#等栏目深受学生欢迎。川大微信推出的主持人品牌“大川”,被学生誉为“川大万事通”、“川大好帮手”。“川大有多大”、“长桥爱情故事”、“会多国语言的川大小红帽”等“微”活动,引发师生高度关注。“学霸寝室藏书2000余册”话题引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转发,其中由人民日报开启的#学霸也任性#话题,阅读次数超过3400万,讨论次数超过3万次。“8秒正能量”学生主题微视频大赛的学生作品在校园新媒体平台展播,总点击阅读率逼近3000万次。川大新媒体已成为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强大网络阵地。
三是全面加强网络管理和网上舆论引导。学校制定了网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学校成立了舆情信息中心,建立科学的处理和应对机制。学校正竭力培育一批坚持正确导向、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建设一支由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学校正着手改革教学科研评价机制,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在网络上发声正能量,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附件2
小切口 大主题
——“8秒正能量”荷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如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四川大学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8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秒正能量”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快捷易用网络新平台的打造,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学生学习生活点滴入手,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土壤,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成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有的放矢 选择快捷易用新平台
审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四川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正视这一现状,采用“8秒正能量”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8秒正能量”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首先创新平台,即打破课堂理论阐释的说教形式,演讲和征文等活动的传统形式,充分发挥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喜欢的便捷易用工具,采用微视、秒拍、美拍等短视频拍摄软件,由学生自行组织、创作短视频,利用四川大学宣传部视频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评比。这些软件平台分布广泛,支持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手机,操作简便,易被老师和学生掌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利用微视频技术支撑平台提供了可行性。
打造“8秒正能量”新平台,策划先行,做到有的放矢。活动策划书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多形式解读“8秒正能量”微视频活动主题,借助微信、微博等网上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而成。
视频创作 老师的“点”
“8秒正能量”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课程,渗透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领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关键点是教师的点拨。
教师点拨的前提是选定主题和解读主题。主题由教材与当前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而选定,当前的重点问题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解读以教师研究和集体备课于一体的教研活动为基础,通过课堂或专题讲授完成。
集合教材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讲解,对“8秒正能量”微视频的制作提出要求。同时,还采用小班研讨和大讲堂阐释两个环节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小班研讨是学生在充分准备和主动思考之后,积极而投入地参与小组讨论,各类观点汇聚、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形成对主题较为系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向理解和认同的方向推进一大步。大讲堂则集权威性、学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成为课堂教学、小组研讨后固化学生对主题理解与认同的重要形式。
有了教师的点拨,学生在“8秒正能量”微视频制作中,会更加易于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较为深刻而深动地展示主题。
视频集成 学生的“眼”
经过活动策划、主题解读、教师点拨,学生用“眼”去创作,微视频相继而成,最终集成。
在一帧一帧的微视频画面中,学生看到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为之奋斗的伟大精神,上班一族努力认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社会群体信守承诺、诚恳待人的高尚品德,同窗之间团结友爱、友善互助的深厚情谊。
在一篇一篇的微征文中,学生领略了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对自由思想、自由奋斗的向往,对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期望,对合理公平、社会正义的期许,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追求。
在一轮一轮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深化了对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认知,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理解,对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感悟,对安定有序、和谐共处的体味。
在一次一次的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饱含热情的积极参与,全心全意的奉献与付出,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在活动中转化成践行与传播的具体表现,引领社会。
学生用眼睛发现的是一个个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瞬间,串起的是生动的故事,折射的是学生内心的真实,聚集的是社会的正能量。
模式展现 以点带线且成面
“8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的小切口,荷载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活动在班级展开,从课堂开始,融启发与研讨于一体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课程贯通,通过年级选拔后在学校层面(甚至西部层面,进而推广到全国)展示,最终在社会实践环节结束。
通过“8秒正能量”微视频的课程主题教育活动,构成了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线。以教研室为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学院,联动新闻中心、教务处、学工部、川大共青团等职能部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合力。
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延伸至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形成了四川大学“8秒正能量”在面上的拓展。学工部举办了2014届毕业生“川大梦·川大情”主题班级视频比赛,最团结班级、最纯真班级、最活力班级、最感动班级、最幽默班级、最励志班级等毕业视频的创作与展示精彩纷呈。“川大共青团”开发法治文化产品,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出“兼职”等法治教育主题微电影;用微博、微信推出“小团说法”栏目,每期介绍1则与生活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并配以案例等。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正在推进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微纪实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正在推进适合于微信、微博发表的以“新常态·微观察”为题目的微文。“川大共青团”在2014-2015年“感动川大人物”制作中,以“8秒正能量”的教育活动形式解读“国梦泱泱、正道沧桑、星星之火”三个主题,集中阐释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8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主题活动培育了四川大学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黄丽珊老师说:“学生自己创作拍摄的微视频作品贴近学生生活,充满青春正能量,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2014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举办的“8秒正能量”一等奖第二名的轻纺学院学生袁琳琳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忠实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书本上其实显得很硬,我们把它生动地搬到现实中来,选取的几个场景都非常平实,但是主要以传递正能量作为主题……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队员们相处得更加和谐了,也改变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模式。”
“8秒正能量”微视频主题活动辐射到了整个社会,微信、微博上的正能量评价纷至沓来。网友@阳关婷雪回复:“赞一个!随时支持正能量!”。网友@福果小学群说:“四川大学视频还拍得不错。”网友@我就是顾大爷:“所有展播的作品都看了一遍……领悟到大学的意义所在,什么才是真正的青春。”网友@tender2377说:“平常不过,但想想确实很暖心”。
“8秒正能量”微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就能达成的,也不是一个局部的组织就能完成。我们还需要以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契机,精心设计更鲜活、更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的活动载体,引导同学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附件3
“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总体设想
和基本思路
为了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在高校办学中全面加强“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总体要求
加强“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课程建设,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贯穿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及成人教育各层次,贯穿于文理工医各学科、各专业,贯穿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文化素质课等各类别,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配备和质量评价等全过程。通过“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门类全覆盖、课程运行过程全覆盖,围绕课程建设形成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格局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二、基本思路和举措
(一)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程建设各层次
1.着眼学生人格塑造,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本科全课程。全日制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本科教育全课程,就是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塑造,让所有课程既“传递知识”,更担负起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新生研讨课、MOOCs、微课、互动式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厘清各种价值观的区别、差异,形成核心价值理念,为他们认识、评价事物以及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标准。
2.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研究生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目前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的层面。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就是要在研究生教育中既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的训练,更注重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既要“导学习”、“导科研”,更要“导思想”、“导人生”、导心理”、“导生活”。强化研究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掘研究课题,把学术规范渗透到资料收集、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写作等学术研究的细节中,把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教育与研究生专业学习、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有机结合。
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至网络及成人教育。网络及成人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普及社会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目前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薄弱的层面。在网络及成人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融入课程选题、课程内容、视频录制、学生选课、线上线下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各环节,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线上学术社区文化,在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同时,快速、高效地传播核心价值观,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及社会服务的职责。
(二)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程建设各类别
1.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应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以高水平的学术理论、贴近社会生活的生动案例、探究式-小班化互动课堂氛围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大力提升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根据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设计等不同阶段。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和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3.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遴选一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专业开展综合试点,提升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4.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在理工类课程中涵养核心价值观。升华科学与技术类课程内涵,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训练学生探索真知、创新创业的意志品质。注重培养学生依据科学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遵循道德伦理法律等社会准则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探究科学奥秘,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
5.大力强化医德教育,在医学类课程中浸润核心价值观。深化医学课程改革,在医学课程体系中设置人文与职业素养模块,强化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将行医做人、医德医风融入医学课堂,既教会学生遵循“医学贵精”的原则掌握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更教会领会“济世为怀”的医学要旨,强化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责任意识,养成心系患者的人文关怀。
(三)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
1.坚持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设置的正确导向。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的构建、各门课程要达成的目标、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均需经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审核,重点把关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能否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加强教材建设及选用的管理。教材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最基本遵循,也是国家意志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教材选用遵从先进性、适用性、权威性原则,更要把是否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标准。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及最新成果的高水平教材,杜绝有意识形态问题的教材和讲义进入课堂。对于境外原版教材,严格按照申报、审核、备案、采购的工作流程引进和使用,绝不允许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课堂。
3.强化课堂教学纪律。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妥善把握学术理论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原则问题的区分度,鼓励教师对学术问题大胆探索,要求教师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课堂出现,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课堂蔓延,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4.创新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把核心价值观养成纳入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课堂教学全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注重过程性学习评价、强化平时考核。全面、客观考评学生课程学习状况,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学术诚信的考察,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主动投入学习,诚实做人,诚信考试。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减少学生投机可能和失信风险。
5.丰富第二课堂,强化实践育人,将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正面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全过程。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诚信教育和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鼓励优秀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生困难资助保障体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把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6.坚持以文化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充分挖掘校训内涵,让校训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以校训为核心构建大学精神家园。大力加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校史馆和博物馆等大学文化载体建设,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润物无声地散发正能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办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论坛讲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各种校园活动把核心价值理念嵌入到学生心灵,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1.严把入口关,把政治标准作为教师聘用首要标准。在教师选聘中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既要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准,更要考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要严格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将政治思想表现作为教师岗位基本要求明确列入聘用合同中,细化外籍教师和海外引进人才聘用管理办法,严把政治关。
2.严格过程管理,把师德考察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档案,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贯穿于教师培养和考核全过程。在教师培养中,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师职务晋升中,将师德表现作为第一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奖惩中,将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评价因素;在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中,凡有违反师德的行为,则考核不合格;在学校对二级单位的目标考核中,将“本单位未出现违反师德问题或对违反师德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作为基本考核任务。对违反教育部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的教师严肃处理。
3.加强教育引导,着力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严格教师双周政治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定期对全体教师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工作,特别关注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对思想偏激的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约束。
4.注重榜样示范,大力宣传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建立师德师风专项评优制度,定期开展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的评选表彰,培育和推介先进典型人物,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评选过程应广泛发动师生参与,对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广泛宣传,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
5.关爱教师成长,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关心教师的成长发展,积极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制度设计和管理服务的细节上真正体现以教师为本,营造对广大教师人文关怀的浓郁氛围,引导教师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教师爱国敬业之情,并将这份关爱之情传导给青年学生。
(五)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落实落细落小到课堂教学
1.坚守大学讲台的神圣,让课堂充满正能量。大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更是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神圣殿堂。严格教师上讲台的程序,提升新进教师上讲台的标准,真正让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教师走上讲台。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教师要用对学生的关爱之心,用坚实的理论功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为人师表的教学态度传道授业解惑,让课堂成为大学生正能量的源泉。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潜移默化中教书育人。推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启发式授课、批判性思维、探究式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发思考,在探究与互动讨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生心灵。
3.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开展各类优质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MOOCs和“探究式-小班化”示范课程)的评选、展示、观摩活动,在课程设计、课堂讲授、课件分享、作业批阅等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课程交流会,让优质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向青年教师分享教书育人经验、探究式互动教学方法、过程考核方式等,形成全校教师研究教学、热爱教学、比学赶帮超的喜人局面。
4.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发挥集体备课作用。充分发挥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的作用,在集体备课、课程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中,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撰写核心价值观主题文章、博客或个性箴言等形式,探索、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和方法。鼓励老教师传、帮、带,全面帮扶青年教师,养成青年教师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教学习惯。
(六)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1.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校、院、系三级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教、在校生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等方式加大对全课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各环节。
2.强化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严格执行校院两级党政领导、系(教研室)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课堂听课制度,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教学保障情况以及学生出勤情况、听课效果和课堂纪律等,跟踪掌握课堂教学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3.完善全课堂教学督导体系。积极发挥校、院两级督导机构和“课堂教学视频督导系统”的作用,通过听课、视频督导等手段对全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检查、评估、指导,督促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使课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4.构建课堂教学违纪惩处机制。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明确教师的课堂言行规范,将课堂教学纪律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对在课堂教学中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对顽固坚持传播违法、有害观点、不听劝阻的,要视情节调离、解聘;对散布反动言论、编写制作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或从事非法活动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三、保障体系
(一)完善工作机制
高校要切实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学校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和教务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协调推进的运行机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将“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
(二)健全制度保障
健全“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度体系,制定、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办法》、《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违纪处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为“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落实条件保障
学校各部门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优化人员配备,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确保“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序推进。
(四)加强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和专家资源,组织专家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设立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强化“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转自四川教育网:http://www.scedu.net/news/documents/2015hd/1431393407.shtml